.周行一著/天下文化 出版
‧出版日期:出版日期:2006/7/18
‧頁數:240頁
讀者閱讀本書將會瞭解:
˙投資前,你必須知道的12種理財觀念。
˙怎樣才是正確的資產配置。
˙理財前為什麼要打7支預防針。
˙為什麼快樂工作,也能發財。
˙每年你有哪些意外之財。
˙如何讓自己成為名牌。
˙哪些熱門理財商品,你必須要知道。
貧窮是一種感覺
你必須停止與別人比較,拒絕讓別人把快樂建築在你的痛苦上。
如果你覺得錢不夠用,請不要難過,因為你不是特例,有成千上萬的人跟你一樣不夠用,但是如果你覺得窮困,問題就比較嚴重了。錢不夠用可以用理財的方法解決,但是貧窮是社會問題,不是理財可以解決的。
快樂的人,比較容易有錢
實際上,大多數人面對的是錢不夠用,而非貧窮問題。貧窮是一種感覺,經過比較而產生的一種心裡假象,《紐約時報》曾刊登一篇文章指出,老百姓的快樂程度與國民所得沒有正比關係,有些中南美洲國家的所得低,但民眾的快樂感很高;我相信美國及台灣有許多覺得自己很窮,而且非常不快樂的人,如果他們以相同的所得居住在中南美,說不定就會非常快樂了。
在台灣真正一貧如洗,無法過日子的人算是少數,他們多數是技能不足,無法找到餬口工作的人,既然連吃飯都成問題,如何奢談理財呢?他們需要別人的幫助,如果社會能提供機會,增進他們的工作能力,才有辦法脫離貧窮。
如果你不屬於這種真正窮的人,其實沒有必要為自己製造貧窮的假象,存心讓自己不快樂。首先你必須停止與別人比較,拒絕讓別人把快樂建築在你的痛苦上,在許多情況下,快樂與痛苦都是經由比較產生的,有錢人有時是因為看到沒錢人的情形,才非常慶幸自己可以過不一樣的生活,如果你沒有錢卻非常快樂,反而會讓有錢人反省自己是否真正的快樂。
許多有錢人並不快樂,因為他們跟別人比較總會有不足的地方,譬如有人會比自己有錢、地位高、更健康,或家庭更幸福等等,所以只要你不停的比較,就不會快樂,因此現在開始就要停止比較,我們不需要因為沒錢給小孩補習、買名牌的球鞋、穿質料較好的衣服,或者出國旅遊,就覺得自己不如人,在非洲有許多人連衣服都沒穿過,除了居住地,根本不知道世上還有比自己富有的人,他們的平均壽命遠比歐美低,但極可能很快樂。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卻很多
但是就算停止比較,如果覺得錢不夠用,還是不會快樂。其實只要不強求與別人的生活水準一樣,錢就會夠用。在台灣一般人餓不死的原因是具有相同功能的東西,價錢卻有天壤之別,一碗麵可以是30塊,也可以是300元,行動電話有的只要幾百塊,有的卻要上萬元,只要願意節省,大部分人的所得是夠用的。
不良的花錢習慣,是造成不夠用的主因。有的人手頭鬆,看到喜歡的東西,只要價錢便宜就買了,在夜市裡左手100元買一對耳環,右手30塊買一串魷魚,錢在不知不覺中就花掉了,研究顯示,無法累積財富的最大原因,就是隨意把錢花掉了,你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覺周遭有這樣的親戚朋友,賺得錢不比別人少,但就是不夠用。
花錢習慣可不是說改即可改的,需要自覺和別人的幫忙。自己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才有可能改變,還要輔之以親戚朋友的鼓勵與控制,譬如你有兄弟姊妹或朋友有這種情形,就千萬不要借錢給他,否則只會放縱壞習慣持續下去,而且儘可能鼓勵做不花錢的消遣,譬如讀一本好書,就是很節省、又有益身心的活動。
記帳是培養自覺的一個好方法,只要持續鉅細靡遺的紀錄花費3個月以上,所有的人都能找到節省的途徑。記帳一陣子之後,你很快就會發覺,持續原來的消費型態會讓將來痛苦不堪,只要願意做一些調整就能累積財富,讓將來的生活更好,而且一旦不再覺得不夠用之後,心情就會快樂起來。
覺得不夠用或窮困不僅會讓自己不快樂,還會產生惡性循環,讓自己更窮。不快樂的人沒有安定心,會急切的想趕快賺錢,而無法認真的把工作做好、穩健的求進步,最後反而愈來愈窮;能夠接受自己的所得水準,量入為出,就會比較快樂,快樂的人較容易與別人相處,工作態度會較樂觀,也較願意腳踏實地的工作,久而久之反而有錢了。
從今以後千萬不要再覺得自己窮,否則只會愈來愈窮﹗
先快樂再理財
理財的祕訣,就是讓自己先快樂起來,才有機會發財。
英國所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快樂的人比不快樂的人較容易發財,而且與配偶的關係比較穩定,但是增加財富只能稍微增加快樂,這個研究結果值得大家重視。簡言之,快樂的人比較容易有錢,有錢人原來就是快樂的人,如果不快樂,就算能增加財富,對快樂的幫助也不大。
總覺得錢不夠的人一定不快樂,因為心裡總有許多的不滿足感,就像常常覺得吃不飽是不會感覺快樂的,反而是那些知足常樂的人永遠都有滿足感。至聖先師孔子的學生顏回只喜歡唸書,縱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他雖然沒有錢,但是很快樂,更因認真做學問,留下了歷史美名。大家想想,顏回雖然粗茶淡飯、生活貧苦,卻感到很滿足了,我們還有什麼理由覺得錢不夠用呢?
覺得錢不夠的人(也就是不快樂的人),一定滿腦子想發財,眼看要靠微薄的薪水發財是緣木求魚,便想靠投資發財。這些人的如意算盤是:如果每天能低買高賣,用膝蓋(不需用大腦)也能輕易算出,只要投資一點錢就能發財了!
事實上,這種人能發財的機會微乎其微,除了一般人不可能神乎其技,比專家厲害之外,如果真得如此簡單就能發財,那還有誰願意勤奮工作呢?想靠投資理財發財,而不靠勤奮工作致富,這種不勞而獲的心態,老天是不會同情的。一旦投資理財不順遂,只會讓這種已經不快樂的人更不快樂,下場比不投資還差。
要快樂,才有財
理財的祕訣,就是讓自己先快樂起來,才有機會發財。首先要有顏回的豁達,即使現在的財務狀況不好,也要以正面的態度接受現實,過著賺多少錢就過多少錢的日子。如果能抱持「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先讓自己感到滿足,就會快樂起來。
媒體上有時會報導家境很糟、需要幫忙的人,這些人當中有的自怨自艾覺得完全沒有希望,有的人卻努力不懈,期許自己不需要別人的幫助就能站起來。這兩類截然不同的人,他們在經濟條件上也許一樣,由於心態的不同,最後生活愈來愈好的通常是後者。
當我們接受現實,本本分分的生活,知足常樂之後,就不會有理財的壓力。不僅可以專心工作,全心投注在自己的事業上,使本業做好而財富增加,在理財規畫方面也會比較穩健而不躁進,屆時理財會是保護工作所得的工具,同時獲得合理的報酬,並不是一邊工作,一邊分心於短線進出股市,將投資當成發財的依恃,而妄想一夕致富。
這樣子的結果,就是人會愈來愈快樂,財富也會愈來愈多,就算最後沒有比爾蓋茲的財富,但是生活滿足快樂,內心早已發財了。
還有一種心態也會讓人很不快樂,可能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也許因外觀不起眼,在百貨公司、汽車展示處,或其他地方被人大小眼。我們習慣於以貌取人,尤其對穿著講究、開豪華轎車、住高樓洋房,或穿戴名貴首飾的人特別尊重。
這種特別敬畏有錢人的心態,反應的是我們覺得有錢人比沒錢人高等,所以在有錢人面前特別謙卑,但對沒錢的人也會有一種鄙視的態度。
節儉才是上上策
當你收入不敷支出時,一定要先降低生活費用,千萬不要在未節流前就想開源。
有一位讀者是設計師,專長在景觀及室內設計,他曾經買入中古屋,裝修後再賣出賺錢,由於做了幾次後都能獲利,便想擴大投資,一次買入數間房子,而且投資方式開始多樣化,一部分和以往一樣,以裝修賣出為主,另一部分把房子改裝成數間小套房,分租出去,長期後除了房租收入之外,再賺賣房子差價。
這位讀者希望我給他意見,看這樣做是否會有利可圖。他和很多人一樣,覺得本業賺得不夠,希望以投資方式增加收入。其實想增加收入是人之常情,尤其覺得本業所得不夠的人,便想兼職、做生意,或投資來開源。但我通常不鼓勵開源,反而建議大家以節流為重。
節流才是當務之急
「開源節流」是一般人理財的直覺:錢不夠就增加收入,實在沒辦法就節省支出。很多人把開源當做首要之務,其實節流才是當務之急。
就像企業一樣,當景氣不好時,一定要先想法降低成本,保住命脈再圖發展,至於開源,除了等景氣好轉、營收會自然增加之外,必須靠長期的規劃及研究發展,這種體質的改善是長期性及持續性的,如果企業在財務不好時,不先思考降低費用,反而病急亂投醫,什麼生意都做,不僅容易出亂子,最大的後遺症是做了非本業專長的生意之後,可能因此壞了商譽,最可惜的是將公司的寶貴資源運用在無助於公司長期發展的用途上,等景氣轉好時反而競爭力不如別人了。
個人理財也是如此,當收入不敷支出時,一定要降低生活費用。以前老祖宗強調的固有美德─節儉,隨著現代人消費習慣的改變,「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已取代了「愈老愈好用」的觀念,加上媒體上誘人的廣告,垂手可得的銀行貸款,讓人消費得不亦樂乎。
但是,你是否知道,你的幸福會隨著消費吋吋銷蝕?當我們不再節儉時,很多問題將接踵而至。如果薪水不夠付帳單,你的心情可想而知,當債務超過收入所能負擔的情況時,如果沒有人幫你解決債務,除了宣布破產之外,不會有第二條路可走,所以避免陷入債務困境永遠是最佳策略。
消費過多也會影響你的工作,如果連自己的錢都管不好,如何讓人相信你會管好公家的錢,當你的同事像熱鍋上的螞蟻,成天拉著你跟會,你對他的信心一定不足;而且見微知著,我們對自己的生活都無法負責,如何讓人相信能承擔工作上的重責大任呢?常常為錢煩惱,就一定無法專心事業發展,最後連工作都「消費」掉了,豈不變成「人」財兩失?
入不敷出對家庭也有負面影響,當錢不夠用時,夫妻感情會愈來愈薄,子女照顧必然疏忽,在這種情形下,幸福家庭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要想掌握人生幸福,就必須奉行節儉的美德,避免過度消費。
卡債就是100%過度消費
首先你必須先判斷是否已過度消費。如果你有尚未償還的信用卡餘額,或有現金卡貸款,你就是100%過分消費了。
而有儲蓄也並不表示就沒有過度消費,判斷是否已消費太多的最好方法就是做理財計畫,在理財計畫當中,我們能清楚檢視自己的負債、消費與支出的相對情形,在考慮了人生理財目標(譬如退休基金,子女教育基金等等)之後,我們可以計算出,為了達成理財目標所需要的儲蓄金額,如果消費太多造成儲蓄金額不夠,就要考慮降低消費。
幸福理財小金鑰─過度消費的急救法
如果你已過度消費,就必須採取下列行動:
(1)立即剪掉所有的信用卡與現金卡;
(2)馬上將通訊地址改成親人的住處,由他們幫你抑制消費;
(3)減少與過分消費的朋友來往,否則你的一切努力都會徒勞無功;
(4)認真考慮去看精神科醫師,確定自己是否有精神方面的問題導致過度消費。
過度消費縱然不可取,過分節省也會降低生活品質,用理財計畫來取得消費與支出的平衡是控制消費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有過度消費的傾向,請一定要記得節省,節儉之後幸福就會隨之而來。
你也可以採行我在第一章所提的方式─從記帳開始,只要鉅細靡遺持續紀錄自己的支出一段時間後,就會很容易找出節省的途徑,千萬不要在未節流前就想開源。如果一定要開源,就要把握下列原則:
(1)做與自己本業相關的事,最好兼職與本業相輔相成。例如這位設計師讀者的兼職就與本業相關,他的室內設計專長可以幫助自己物色適當的房子,重新包裝後出售;換言之,類似白天上班,晚上開計程車的兼職,可能是最沒有效益的;
(2)不要因兼職而忽略了本業,如果發現兼職才是自己的興趣,就應考慮將兼職變成正業。我就告訴這位讀者,他的兼職屬投資性質,與他原來接案子的型態不同,有不同的風險必須考慮,尤其是他想把兼職擴大,以貸款來增加投資標的,這種槓桿投資,應特別注意中長期的流動性風險;
(3)除非迫不得已,你應把兼職的時間放在加強本業的本職學能上,以後就可以在本業上大放異彩,收入會遠高於現在的兼職,否則本業因此受到影響,豈不可惜?
把工作做好就致富
如果能發現自己的天賦所在,儘管客觀環境極為惡劣,只要以堅毅的精神努力發揮自己的才能,就算是瞎子也可以很有成就。
我喜歡看電影,尤其是傳記性質的電影,在當中可以得到許多啟發,發現處理人生問題的靈感及鼓舞。記得我看過一部《雷之心靈傳奇》(Ray)的電影,內容敘述美國在60、70年代一位著名黑人男歌星Ray Charles的一生,他有許多歌膾炙人口,如日中天時,聲勢不下貓王。
「雷」童年失明,單親媽媽無力照顧他,送他到遠地能教育盲童的慈善機構。「雷」成年後逐漸展現音樂才華,他對某種歌路是否能在社會中產生共鳴,有過人的判斷力及強烈的自信,因此一路走來事業平步青雲。
他永遠記得母親給他的離別訓勉:做個社會上有用的人,不要因為眼盲而成為別人的負擔。因為他認為童年時弟弟的意外致死乃因他而起,所以一生有強烈的愧疚感,為了逃避心靈的煎熬,染上了吸毒的惡習,最後靠妻子的鼓勵與念及母親的期許,以無比的毅力戒除了毒癮。
可能是因失明的關係,「雷」練就了超人的聽力,他可以在餐廳中吵雜的環境下,聽到窗外蜂鳥的聲音,也因此對音樂產生了興趣。「雷」給我們的啟發是,如果能發現自己的天賦所在,儘管客觀環境極為惡劣,只要以堅毅的精神努力發揮自己的才能,就算是瞎子也可以很有成就。「雷」終其一生累積了許多財富,也做了非常多的慈善事業。
同樣有一個消息也很值得人深思。2004年日本的繳稅大戶中有許多是薪水階級,打破了過去是企業主獨占鰲頭的現象。這些大戶中有多位任職於金融機構、擔任資產管理的工作,只要投資報酬率高,他們獲得的紅利就非常驚人,可見只要能在工作上發揮自己的才能,就有機會發財,而這些人的工作就是投資,他們靠的是把工作做好而致富,並不是捨本逐末,像一般人一樣,只想靠投資理財發財。
不管你想做什麼,如果想要發財,最重要的是先找出自己的稟賦所在。當「雷」出名以後,他的演唱會邀約不斷,唱片收入更是驚人,他靠收入累積財富的速度,遠超過投資報酬率。
對一般人而言,這是非常重要的啟發,只要我們能發揮才能,財富累積到一個程度後,再配合適當理財,投資收入就會對財富的累積產生加乘作用。但是如果本末倒置,期望以投資報酬取代工作所得,達到財富累積的效果,不但不會有錢,反而會因離自己的天賦愈來愈遠,而益加貧乏。
「雷」的主客觀條件比一般人惡劣,不僅生在極為貧窮的家庭之中、幼年失明,而且長在美國種族歧視及衝突激烈的時代,其實他的成功機會比別人低,如果不是具備驚人的毅力,並且能努力發揮所長,他應該很早就被社會所淘汰掉了。所以只要努力做適性的事,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像雷一樣成功,就算在困境中也沒有理由放棄自己!
讓自己成為名牌
一般人不知道最大的財富竟然就在自己身上,何必捨近求遠,與其追逐希望渺茫的發財機會,還不如投資在自己身上!
經過3年沒有動靜之後,政府終於決定自2005年元月1日起公教人員加薪3%,按一般公教人員的所得,加薪幅度大概在每個月1,500元到2,000元之間,金額雖然不大,但既然已經3年沒調整過,慰情聊勝於無,有總比沒有好,不過因這次是種永久性加薪,你也許想知道這次加薪到底值多少錢。
如果每月加薪金額是1,500元,計入年終獎金的增加,1年總加薪金額是2萬元左右,假設1年定期存款利率為2%,那麼這次加薪就有如政府在銀行中為公教人員存入了100萬元,可以永久性的每年領取2萬元利息。
實際上當然不可能「永遠」領錢,這次加薪的實際價值是由公教人員還可以工作幾年決定的,如果還可以工作30年,加薪總現值為45萬元左右,所以看起來不起眼的加薪,它的價值還不小呢!
因此這次的「小」加薪對大家有一個「大」啟示:所得比利息重要。如果你每個月賺5萬元,可以持續工作30年,按定存利率2%計算,30年總所得的現值是1,300萬元;換句話說,就如同現在已經在銀行存有1,300萬元,在未來的30年當中,每月可以領5萬元。
你的所得當然不會靜止在5萬元的水準,只要努力工作就會有加薪的機會,一年只要加薪3%,就如同在銀行中多了45萬元存款;如果每年都加薪3%,等於是每年增加45萬元存款,30年後所增加的總存款會超過1,000萬元以上。這世界上有哪種投資比這種加薪的報酬更好呢?事實上,如果工作表現好,加薪幅度還會高於3%,甚至所得可以跳躍式的成長。
專注你的工作
所以投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我們因工作產生的價值遠超過投資理財的報酬,按上例的計算,每月賺5萬元,尚可工作30年,每年加薪3%,一年定存利率為2%,所有未來所得的現值就超過2,300萬元,這尚未包括因工作所獲得的其他紅利、獎金、健保、員工福利及退休金等等。如果滿腦子想發財,不務正業而荒廢了工作,最後甚至失去了工作,就形同損失了2,300萬元,有多少人能承受這麼高的投資損失呢?
所以,重點在於做自己喜歡,而且有比較優勢的事,不要想一步登天,或者不勞而獲,只想以投資來發財。如果我們歡喜做事,工作一定會愈做愈好而愈有成就感,而且如果也不太計較報酬,對工作的滿足感就會提高;相反地,如果常覺得自己賺得不夠多,就不會安於現狀,而不易累積工作經驗。
在換工作前應問自己是因嫌錢賺得少而想離開,或者是因不喜歡工作本身而想改變,如果完全以現在的所得做為轉換跑道的標準,就不易精益求精,「滾石不生苔」,還可能因小失大。
一般人其實並不清楚自己的身價有多少,大家通常把看得到的銀行存款、股票、基金等資產加起來估計一個人的身價,卻不知道最大的財富竟然就在自己身上,這也是我一直想要傳達的一個理財觀:人們應當專注於做自己有比較利益的工作,如果能樂在其中,不知不覺就能累積財富,投資理財的目的是在保障工作所得,獲得合理的報酬,對財富累積產生效果,而非快速發財,讓自己能不要工作。
所謂「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你何必捨近求遠,與其追逐希望渺茫的發財機會,還不如投資在自己身上,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身價不菲喔!
投資前要先扎實練功
理財投資就像學拳防身一樣,目的僅能讓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但絕對不是生活收入的主要來源。
在一次演講中,有一位學生聽眾告訴我,父母親為股市中的常敗將軍,他希望多學習投資技術,將來才不致重蹈父母的覆轍。許多年輕人在剛接觸投資時,懷著練絕技的心情,對將來能靠投資大發利市充滿憧憬,但就像習武的人,最後能身懷絕技的人少之又少。
陳詩欣在2004年雅典奧運中一戰成名,據說她常練跆拳而受傷,曾經因太辛苦而停止練習,但她在教練父親的鼓勵、鞭策、教導下,終於功成名就。陳詩欣如果能善用她的名望,將來持續以其專業推廣跆拳道運動,應當會有很好的收入。
要練投資功夫,好老師是必須的
投資人如果能把投資技術練得和陳詩欣一般該有多好,隨時能打敗對手賺大錢!不過為何芸芸眾生,只有少數人成為投資大師呢?陳詩欣的故事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
要練投資功夫,就要有不屈不撓的毅力,在別人休假、玩耍時,自己勤奮上課、讀書、做功課,有時就算支撐不下去而暫時放棄,還要有回來的意志。好老師恐怕是必須的,否則不僅可能事半功倍,還會受其誤導而走火入魔。好老師教你正確的投資觀念,介紹適當的讀物,也讓你結交好朋友。
如果沒有天賦,苦學的效果會有限制。美國的籃球巨星喬登為了能出人頭地,小時候每晚深夜獨自練籃球,但是如果不是打籃球的料,絕對不會有今日的成就。你大概不知道,大多數經濟學家,如果短線操作,結果都賠錢,歷史上好像只有英國的凱因斯靠投機賺了一大票。
想要功成名就,環境也絕不能差,這是為什麼父母要送小孩子念好學校的最重要原因。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工作伙伴是否優秀,對一個人的成功有決定性的影響,好的金融機構操盤人的績效較好,因為同儕之間有優秀的研究員提供報告,有傑出的上司指導,而且有訓練有素的資訊人員協助收集及分析資訊。
資訊設備、資金、人脈等也是投資決勝的關鍵因素,你如果以為巴菲特一個人就搞定了,就大錯特錯了,他要是沒有一個金融機構的資源可以運用,是不可能長期締造佳績的。
所以,就算你學了投資的功夫,但是如果未以投資為職業,或者有一個資源豐富的機構支援你的工作,還是不會成功的。如果陳詩欣以防身為學拳之目的,而不以比賽或教拳等為其專業,就不可能成名,也不會因跆拳道而有收入。
年輕人初學投資時,必須瞭解這個道理,理財投資是現代人必備的知識,但是就像學拳防身一樣,其目的僅在於能讓自己的生活更有保障,但絕對不是生活收入的主要來源,若要功成名就,甚至因此而發財,一定要靠選擇一樣自己具備天賦,願意終生努力學習,即使遭逢困境也不退縮的專業工作。如果沈迷於投資理財的美夢,卻不具備上述的條件,就只能靠運氣賺錢。
放長線釣大魚
我們必須學習不要因短期的痛苦經驗而畏懼長期的等待,只要等得夠久,而且足夠分散風險,時間自然就會轉變成金錢。
每個人都喜歡有主動選擇的權利:能自己選擇配偶,會比媒妁之言好;能選擇受教育,會比因家庭因素被迫放棄求學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會比因機會有限只能勉強接受某份工作好。所以選擇權是很有價值的,如果有選擇的機會,我們不應當輕易放棄選擇的權利,在大部分的情況下,能將最後決定拖得愈久愈有利,因為時間愈長資訊愈多,就愈可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譬如,決定要不要嫁給男朋友就是一很好的例子,如果不是因為考慮自己的年紀、財務狀況、害怕男朋友跑掉,或親友的逼迫等因素,其實愈晚決定結婚對女孩子愈有利,因為會有更長的時間觀察男朋友,最後再決定是否值得託付終身。
既然選擇權很有價值,我們不僅不應放棄,還應努力爭取選擇權,然後利用有選擇的權利讓自己受益。譬如男孩子如果真心喜歡一個女孩子,就應趕快去下聘提親,女方收下聘禮之後,就不能隨意反悔而不讓男方有權利來迎娶了。
要有耐心等待
在投資理財中也有一種非常重要的選擇權─「等」的權利。但是大部分人並不珍惜它,輕易就放棄了,殊為可惜。其實只要願意等,結果通常會比放棄等的權利好。很多人投資時不願意等,希望短時間內就有高報酬,或者害怕損失擴大,所以很快就結束了投資部位。
但是如果等一等再做決策可能較為有利,起碼有機會冷靜思考,避免過度反應,而且當有了更多新資訊以後,較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其實,當利空消息出現之後就把股票賣掉,怎知不是利空出盡,股價會再反轉呢?而當股價上漲之後,又怎知利多不會持續呢?
學術研究顯示,投資人只要願意長期投資股市,會因承擔風險而得到比債券高的平均報酬率,但長期短線操作之後反而會賠錢;換句話說,只要能等,也願意等,就會得到不錯的報酬率。
記得有一部電影故事是這麼敘述:劇中主角在少年時,父親給了他一張麥克道格拉斯公司的股票,他一直以為那是一張麥當勞的漢堡兌換券,他長大多年後窮途潦倒,餓的發昏時想起了父親留下的兌換券,翻箱倒櫃之後,終於找到了,到了漢堡店之後才發現那是一張股票,由於時隔多年,股票已增值了無數倍,他馬上從一貧如洗,翻身成為富翁。
電影裡的主角因為擁有了一張股票數10年,在最痛苦的時候轉瞬間發財了。如果劇中人早就知道那是一張股票,而不是兌換券,他會不會成為富翁呢?我猜答案是負面的機會大些,因為他的生活一直不好,為了填飽肚子,應該早已賣掉股票了,股票即因此失去了增值的機會。
所以多數人無法發財的原因之一就是不願意等,我們可能因抑制不了消費慾望而無法儲蓄,或者儲蓄之後對長期投資沒有信心而短線進出,甚至是為了早點發財而過度投機。
其實只要願意,大部分的人都有能力儲蓄,千萬不要小看300、500元,如果每月存500元,年報酬率是8%,40年之後可以拿到將近180萬元。但是40年是一段頗長的日子,對許多人而言,等那麼久是一種煎熬,所以就算儲蓄了也無法等那麼久。
有更多的人是儲蓄了之後對長期投資沒有信心,在短線進出後,把儲蓄賠掉了。我鼓勵大家長期投資,因為只有靠時間才能換取報酬,這是電影故事裡的主角最後能發財的原因。
身體力行就會發財
給自己時間,讓好的觀念在生活及理財上發酵,而非寄望會因此迅速發財,才是比較實際的期望。
我常勸大家,投資要有效率,就必須做理財規畫,但是認真做理財計畫的人並不多,最主要的障礙是不夠理解報酬率與現值的意義,而且也不願意學習。不少人只要見到公式或數據就「沒法度」了,也因此完全失去了學習的動機,但是投資要有成果就必須克服心裡的障礙,勇於接受新知。
不要害怕數字
報酬率有許多計算的方式,每一個人的習慣用法不盡相同,有些人很直覺的以賣價減掉買價所得到的價差做為獲利的參考,譬如以100元買入股票,110元賣出,每股就賺了10塊錢,這可能是大家最常用的報酬計算方法。有些人的計算方法稍微複雜些,會將價差再除以原來的買價,得到報酬率,例如將10元除以100元,報酬率為10%。
如果更精細的將股票持有期間的配息算入,例如除了價差10元之外,又曾配息2元,報酬率就是12%﹝(10+2)/100﹞;如果有配股,也應將其記入,例如配股1元,那麼實際報酬率即為23%﹝(1.1110-100+2)/100﹞,這是種較正確的報酬率計算方法。
如果持有期間為1年,23%即為年報酬率,如果只持有半年就賣掉股票,那麼23%就是你的半年報酬率,我們可以再將報酬率乘以2,得到「年化」的報酬率為46%,也就是假設如果再繼續投資半年,會再得到23%報酬率的意思。如果持有期間為2年,第一年的報酬率為23%,第二年的報酬率為7%,將2年的報酬率相加再除以2,得到每年的平均報酬率為15%;投資許多年所計算出的平均報酬率,可以做為對於未來報酬率的預期。
如果計畫投資1年,預計1年之後股價會是110元,因為現在的股價是100元,所以如果期望成真,報酬率會是10%;你可以換個角度去想,現在買股票,如果報酬率真的是10%,一年後股價就會變成110元﹝100×(1+10%)﹞,這個叫做投資的未來值。但是期望也可能落空,未來值不見得就會是110元,所以投資有風險。
如果覺得這支股票的風險很高,現在以100元買並不值得,你心裡的意思其實是希望預計的報酬率要高些才值得投資,假設希望的報酬率是20%,就可以將110元除以1+20%,算出來的是你覺得現在股票應有的合理價格為92元,這個合理價格就叫做未來股價110元的現值。
如果覺得現在的股價合理,而且所預期的未來股價可以接受,用這兩個股價計算出來的報酬率有一個特殊的名字--內部報酬率,也就是你投資的預期報酬率。
你可以利用理財軟體計算,達成理財目標所需要的內部報酬率,再以簡單的方式說明報酬率及現值的觀念後,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你不會再懼怕數字,而能開始做理財計畫。
很多人做理財規畫時,都會參考理財書籍,而坊間的理財書籍更是琳瑯滿目,大部分都是教人如何致富的,但是徵諸這世上還是有錢人少,沒錢人多,因為看了理財書而發財的應屬少數,或許你會想問一個問題:「讀理財書籍是不是有用?」
記得在甫獲博士學位剛出道時,覺得投資學既然是一門有用的學問,只要認真學習,投資人就能操作獲利,但是回台灣後發現不僅散戶沒有獲利,甚至許多優秀研究生畢業後也鎩羽而歸。所以,讀理財書籍甚至修習投資學是否有用,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這個問題與另一個層次更高的問題:「讀書是不是有用?」是類似的。
小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讀書的目的在獲得知識、增廣見聞、改變氣質、增進生活,並獲得一技之長,但是老師好像沒有說過,只要讀了書後,知識就已足夠、不需再增廣見聞、氣質已達化境、生活必定美滿,或者工作一定無往不利。可是有許多人在買理財書時,所抱持的心態卻是希望讀了書之後,能找到致富的法門,很快的就能發財。所以坊間書籍為了吸引讀者,會以種種迅速致富的聳動標題引人注意。
其實所有的理財書籍都與在學校中所讀的書是一樣的,需要經年累月的蓄積才會有學習的效果,而且要身體力行在生活或事業上才會開花結果。譬如在大學中主修財務金融的學生,需要多年的養成教育才能在企業中從事公司理財,或者在金融業中擔任資產管理的投資工作,但是儘管每個學生的學習材料是一樣的,他們的成就卻會不同。
所以個人的成就大小因其閱讀的書所產生的效果,會因人而異。
預約未來的財富
因為投資前需要專業知識評估風險,投資後還要有時間持續追蹤,所以投資金融商品比買一般東西困難,事前須具備的專業知識比較複雜,而且事後所要花的時間也比較多。
時下的理財商品琳瑯滿目,除了傳統的定存、股票、房地產、共同基金之外,還有新興的期貨、選擇權、連結型債券、保本型基金、投資型保單等等,讓人目不暇接。投資人有許多選擇,卻不知如何抉擇。
理財,其實就是量入為出
專家通常會提醒投資人,要注意風險與報酬的抵換關係--高報酬代表高風險。風險有不同的類型,每一種都可能導致損失,譬如價格會波動的市場風險、想賣卻賣不掉的流動性風險、跟你借錢的人會倒債的信用風險、投資前沒有弄清楚契約條件的法律風險,甚至因政治環境改變而影響投資價值的政治風險。
瞭解風險的本質簡單,但評估風險可就困難了,而且就算投資前對風險已做過詳細及正確的評估,投資後還必須持續追蹤才能心安,譬如買了股票以後一定會繼續關心公司的狀況,你會想知道公司的新聞、獲利狀況、競爭力的改變等等。
因為投資前需要專業知識評估風險,投資後還要有時間持續追蹤,所以投資金融商品比買一般東西困難,事前須具備的專業知識比較複雜,而且事後所要花的時間也比較多。譬如買休旅車,儘管你不是汽車專家,比較幾款不同廠牌的車子,瞭解性能、配備、耗油量、安全性及公司的聲譽等等之後,不同車子與價格之間就容易做取捨了。
然而,比較不同金融商品可就不容易了,以大家耳熟能詳的股票為例,我們可以捫心自問,在投資台積電與中鋼之前,我們真的清楚知道中鋼股價30元與台積電股價50元的差別嗎?影響股價的因素太多了,其中一項是未來的獲利前景,要評估這個因素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更讓人膽戰心驚的是,明天的股價可能豬羊變色,說不定台積電大漲、中鋼大跌,但是休旅車的相對價格卻是非常平穩的。只要定期保養,買了車子之後可以不需要花太多心思擔心車子的狀況,但是買股票之後可能一不小心地雷就爆了,所以如果沒有時間、專業背景或是資訊管道,投資人並不容易持續追蹤股票狀況。
評估股票已算是非常困難,有些與股價連結的衍生性商品則更難評估。例如有些結構型商品有保本的功能,而且報酬會由未來的股價決定,而保本的目的通常是由操作衍生性商品達成的,因此除了要能評估股價之外,還要會評估衍生性商品,而因這些商品又包含了一些特殊的條件,例如要持有一段時間之後才能保本、幾年之內不能贖回,否則會有損失等等,讓這些商品的評估更顯複雜。
因此選擇理財商品應把握下列幾個原則:
(1)在買商品前應要求理財顧問,詳細分析報酬與風險的特性,千萬不要隨意簽字;
(2)所購買商品的複雜度,應與本身的專業與時間成正比。如果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而且有持續關心投資標的之時間,則可以投資較複雜的商品;相反地,如果時間不夠或無能力評估商品,則應選擇較簡單的商品,例如存款及指數型基金等等,或者直接找一位稱職的理財顧問幫你做投資建議。
(3)不論投資何種商品,都應先做理財計畫,瞭解自己的投資能力及目標後,方可進行投資;而且應區分核心投資與衛星投資,尤其在年輕時期一定要以核心投資為重。
惟有配合自己的條件與需求,才能挑選出適性的理財商品。但請記住,理財其實就是量入為出,願意為了將來的目標而儲蓄,並且接受自己的生活水準,堅實踏出腳踏實地的第一步,下定決心以工作發財,而不會只想不勞而獲或靠賭博、運氣致富,這才是真正最好的理財商品。
專注本業才是上上策
對個人理財而言,只有在能增進個人工作實力的情況之下才能借錢,且借錢之前必須先做好理財規畫,分析適合自己的借錢方式之後才能負債。
博達爆發財務危機,讓投資人損失慘重,雖然博達事件傷害了許多人,但對理財而言卻有極佳的啟示作用,足為大眾之殷鑑。基本上,博達主事者犯的錯誤是一開始好高騖遠,當發生問題之後未專注扭轉本業來解決問題,反而希望藉財務操作脫離困境。
依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的調查報告,以及媒體的各種報導,我們大致可勾勒出博達出事的軌跡。主事者盼望成為產業的翹楚而過度擴充,在業績不如預期而且認為訂單終會來到的心態下,為避免投資人知悉公司經營不善而影響股價,便設立人頭公司或與其他公司勾結製造「假」應收帳款。
之後為了進一步美化財務報表以方便融資,便將假應收帳款貼現,造成財務報表上有鉅額現金,但這些現金是與銀行約定好在應收帳款能回收的情形下才可動用的,所以是虛偽的現金。
爾後愈陷愈深,替海外公司的銀行貸款做擔保,讓該海外公司以銀行貸款購買博達的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博達再將所收取的發債資金歸還貸款銀行,而該海外公司立即將可轉債轉換成股票在股市賣出,套出了公司的資金。
博達為了方便發債,並順利讓該海外公司將股票在市場中賣出以便套出公司資金,一不做二不休,還實施庫藏股來支撐股價並創造流動性。
博達犯了幾個理財大忌,非常值得借鏡:
(1)沒有把本業做好,反而想藉財務操作解脫困境。事實上,只有繼續專注本業,才有可能否極泰來。一般人最希望能找到一本萬利的投資,將債務一筆勾消,或者立即改善生活困境,但是只有一步一腳印把工作做好,才能漸漸脫離苦海;
(2)適度的財務槓桿(借錢)可以協助本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利潤,譬如企業借錢買機器設備,個人借錢受教育等等,都是可以增加競爭力的作法,但是如果借了錢沒有好好運用在本業上,或者是揮霍掉,最後一定會有惡果;
(3)對企業而言,只有在為了增進本業實力的情況之下才能借錢,例如增加研發能力、改進生產設備、提昇員工福利等等,但在借錢之前必須要先做好財務規畫或資本預算分析;對個人而言亦是如此,只有在能增進個人工作實力的情況之下才能借錢,例如增加知識、改進工作及生活環境、提昇生活情趣及素質等等,但在借錢之前同樣必須先做好理財規畫,分析適合自己的借錢方式之後才能負債。月光族或者是大量入不敷出的人,最可能會鋌而走險,而落得類似博達的下場。
海外可轉換公司債(ECB, Euro-Convertible Bond)
為了促進資本市場國際化及自由化,與便利我國企業赴海外募集資金,證期會於七十八年開放上市(櫃)公司得募集發行海外公司債。海外可轉換公司債為企業在海外以外幣計價發行之可轉換公司債,投資人有權於發行後特定期間內,依一定轉換比率或轉換價格,將公司債轉換成發行公司之普通股股票或存託憑證。
什麼是庫藏股?
簡單說,就是公司將已經發行出去的股票,從市場中買回,存放於公司,而尚未再出售或是註銷。它的特性和未發行的股票類似,沒有投票權或是分配股利的權利,而公司解散時也不能變現。
新婚理財,你儂我儂
婚後第一件要學的事,就是「量入為出」。
我有一個機緣為一對新人致結婚賀詞,除了祝福白首偕老,永浴愛河之外,那時我還建議他們用幾個理財小訣竅,來經營新婚生活,說不定對你也有些參考價值。
在一首老歌「你儂我儂」中有像這樣的歌詞:將原來的你及原來的我打破,重新用水和泥,再塑造兩個新的你及新的我,從此以後,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這首歌表達的是種恩愛的極致,兩人因相愛而化為一體。
願意為對方犧牲金錢的主控權是一種恩愛的強烈象徵,夫妻雙方如果在金錢觀方面也能「你儂我儂」,將兩人的錢也合為一體,有「我的錢就是你的錢」的大氣量,不僅會使配偶對你的愛更有信心,更會有利於家庭理財規畫,當夫妻能同心協力,漸漸的家庭就會興旺,財富隨之而來,結果是兩人的「明天會更好」。
我也鼓勵這對新人在洞房花燭夜後,第二天大清早起床就開始做人生理財規畫,為未來的幸福擘劃。理財計畫會給夫妻許多良性互動的機會,讓雙方在新生活的一開始就養成溝通的習慣,對家庭生活產生共識,將來齟齬時可以迅速弭平。夫妻生活數10年,總會有吵架的時候,持續做理財規畫可以保持溝通暢通,而不至於因小事不溝通而累積成無法溝通的狀況。
小倆口應藉理財計畫養成儲蓄的習慣,婚後第一件要學的事情就是「量入為出」。如果能安於現有的所得,就不會抱怨配偶賺的錢不夠,反而會珍惜對方的收入,這對夫妻感情的維繫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總是覺得錢不夠用,不僅夫妻常會因錢而爭吵,還可能會想走偏鋒賺錢,最後兩人都不安於家庭,也無心於工作而漸行漸遠。
「量入為出」會讓小倆口將來很有錢,如果在30歲時每月投資4000元在股票指數型基金中,65歲時會有很高的機會累積到100萬元,如果每月都投資5萬元,到時會有1500萬元,兩人笑都來不及,怎麼會吵架呢?
股票指數型基金(ETF, Exchange Traded Fund)
所謂「股票指數型基金」是由發起人、受託人及受益人所組成;由發起人將取得的一籃子股票(標的指數成份股)交付信託給受託人,受託人將此分割成眾多較低單價之受益單位,即是ETF。
我相當鼓勵新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美國曾做過一項研究顯示,是否喜歡自己的工作是快樂的關鍵,而且樂於工作的人財富累積快,所以協助配偶做其喜歡的事,幫助他/她成功,不僅是一種愛的表現,也會增加家庭和樂。
一個巴掌拍不響,家庭需要夫妻共同努力經營,如果想給對方一個幸福的生活,就會願意為對方調整自己,在此願天下有情人都能達到「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幸福境界。
幸福婚姻vs理財風險
將全家的收入及支出合併考慮,可提早達成理財目標,也較容易達成比較多的人生目標。
台灣離婚率節節升高,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結婚5年內即離婚的怨偶占總離婚數的比率接近20%,所以「7年之癢」有縮短成「5年之癢」的趨勢。
因應5年之癢,理財專家建議在結婚前先擬定婚前契約書,可以減少離婚時的財務糾紛;也有人建議夫妻依所得比例提供家用錢,剩下的錢自行保管;甚至有人強調私房錢的重要性,尤其要自己做投資決策。
這些建議是為了防範離婚時受到財務傷害,而做的預防措施。既然總是有離婚的機會,預做準備似乎是一個保護自己的好辦法。雖然涉入任何事都會有風險,因而採取適當避險措施可能是明智的作法,但是避免風險發生,一定會比風險發生後有所補償來的高明,因此在結婚前應有決心及承諾要維持婚姻,否則離婚時,就算財務有所保障,其他的傷害可能遠超過金錢所能彌補的。
既然結了婚,就應把夫妻的資源結合起來,一起為家庭打拼,如果夫妻在財務上有不可讓配偶知道的地方,夫妻間就會有不信任感,一旦不信任的情緒產生,是不易弭合的。不論夫妻要如何理財,把錢合在一塊兒,或是分開自行管理,都應是充分溝通的結果,只要有共識就不會因金錢而起勃谿。
夫妻同修理財課
國內、外許多調查顯示,金錢問題是造成夫妻離異最主要的原因,離婚夫妻當中有50%以上承認離婚是因為金錢,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金錢所造成的夫妻失和問題可能形形色色,不一而足,也許是因為一方不善理財,在財務上牽連了配偶,或者是對金錢的看法及支配態度不同,甚而是對配偶的財務期望過高而失望等導致勞燕分飛。
既然破壞夫妻和諧的根源是金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婚前即為婚後的理財做規劃,藉此瞭解對方的金錢觀,也可以充分理解各自的家庭狀況及負擔,最重要的是,雙方會非常清楚需要共同努力,才可能達成將來的理想。
夫妻如果能對家庭做恰當的理財規畫,就可以大幅降低爭吵的潛在因子,不讓金錢成為夫妻牽手到老的絆腳石。
如果夫妻能養成共同處理家庭財務的習慣,一起規劃人生,即會在溝通的過程中產生共識,而願意攜手合作,共同開創幸福人生,所以理財規劃是夫妻的必修課。
在理財規劃的過程當中,必定會討論將來如何投資理財,才能達成家庭目標,因此可以避免各行其是,而無法增進家庭財務狀況的問題,也可避免一方發生損失,而由不知情的另一半承擔。
夫妻如果不做理財規劃,就少了一個重要的溝通管道,對金錢的看法及分配產生歧異而讓互信隨時間日益降低,結果是只要家庭有小小風吹草動就可能觸動有關金錢的敏感神經,終至離異。所以我們不僅可以運用理財規劃有效理財,還可以藉其減少夫妻失和的機會。
以家庭為單位來理財
人性本貪財,而且大家都知道:「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因此對錢完全看得開、不在乎的人畢竟是少數。夫妻如何開誠布公、誠摯溝通,是維持美滿婚姻的必要條件,而理財規劃是協助溝通的有效手段。
夫妻在做理財規劃時最好以家庭為單位,將全家的收入及支出合併考慮,這樣做不僅能集合資源,獲致經濟規模,提早達成理財目標,也較容易達成比較多的人生目標。如果太太要先生用他的錢買房子,而且產權歸太太所有,買房子的時機一定會延後;如果先生每個月只給太太兩萬元家用,剩下薪水完全自己規劃,怎麼能期待太太把私房錢拿出來替家裡買車呢?
管理離婚風險的重點在防範離婚發生,而非減少財務損失,婚前預做理財計畫是風險管理的重要方法,甚至可以避免不相配的婚姻,如果經過充分溝通,要有婚前契約亦無不可,但若對如何共築幸福家庭沒有共識,婚前契約反而代表雙方有隨時離婚的準備,其實反而減損了雙方對婚姻的「承諾」(commitment)程度。
理財計畫會顯示夫妻間必須互通有無,家庭財務才能迅速改善,如果雙方同意,將各自所得的一部分貢獻出來做為家用,其餘由自己管理亦無不可,但是必須理解,資源分散使用並不見得有利於整體家庭財務的改善。
其實,夫妻間處理家庭財務的方式可以有各種可能性,只要發揮創意,願意溝通達成共識,就能合作無間,過著美滿幸福的日子。理財規劃不是萬靈丹,但絕對可以促進溝通,如果你已婚,但從未與配偶一起做理財規劃,不妨嘗試一下,也許對夫妻感情會有意想不到好效果;也許你新婚,更應以理財規劃在人生新階段的起跑點上早日與就配偶達成共識;只要共同努力做理財規劃,白頭偕老就會實現,不會只是喜宴上的祝賀詞!
婚姻理財的風險管理
夫妻在理財規劃的過程中,會討論家庭的共同目標,譬如要生幾個小孩、希望何時退休、在那個區域買房子,甚至是否要共同創業等等,都是需要夫妻共同經營的。
理財規劃時也一定會考慮到夫妻各自的主、客觀條件,譬如個別的收入有多少、需不需要撫養或與對方的父母住在一起、夫妻各自有哪些需要花錢的嗜好、是不是兩方都希望有一些自己的私房錢等等。所以理財規劃可以幫助夫妻在人生上取得共識,有了共識就會摒除私心,合作開創幸福的未來。
到底多少錢才足夠
我們都希望自己有多一點錢,但並不知道到底多少才足夠,而且忘記了自己之所以有錢的原因。
有一個人向我訴說他的投資苦惱:他有1億3,000萬的資產,散佈在銀行存款、台灣股票、國內共同基金及一些外幣存款中,他想知道如何做資產配置能得到較好的報酬,但不希望承擔高風險。
他的事業很成功,扣除公司的開銷,每年可淨賺500萬元以上,所以他每年的儲蓄頗可觀。他現在不到55歲,累積的財富足以讓許多人羨慕,但仍想要有多一些。
我問他為何還想要增加財富,他花了幾秒鐘想了一下說,將來子女創業時,可以投資他們的公司。這位先生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總有一些想要多一點錢的理由,儘管已經有了錢,但還是很煩惱。
我問他要有多少錢才足夠呢?他也說不上來,只是模糊的說最好不要賠錢,而且要能夠賺到錢,他不願意再重蹈以前投資損失數千萬元的覆轍。他的投資盲點也跟多數人一樣,並沒有報酬率目標(譬如每年要賺10%),只有賺錢的渴望,這不是一種理想的理財方式,而且「俗又大碗」(風險低但報酬率高)通常是做不到的。
他也對於要不要找專業理財顧問感到徬徨,一方面希望專業諮詢能增加投資績效,但對理財顧問也有疑慮,其實他的疑惑並不算特例,很多人也不清楚是否應當找專業理財顧問幫忙,國人喜歡自己操作投資組合,本就不易說服自己依賴理財顧問。
這位先生雖然有錢,但是跟沒有錢的人一樣為理財煩惱,所以犯了相同的理財錯誤:都希望自己有多一點錢,但並不知道到底多少才足夠,而且忘記了自己之所以有錢的原因。
絕大多數有錢人的財富是由所得累積來的,這位先生的上億家產來自於他的事業,如果他沒有每年能儲蓄500萬元的本事,他現在不可能這麼有錢,這是我們理財時必須謹記在心的事:沒有一個投資比你自己重要。
他的資產配置問題我無法回答,因為報酬率決定資產配置的策略,如果希望有高報酬,就必須承擔風險,資產配置就不能太保守。所以想多一點錢,但卻不知道要多少,是無法指導資產配置的。
我們必須藉著理財計畫來決定報酬率,在理財計畫中會考慮風險而取得目標與現實的平衡,能夠決定自己到底要多少之後,才有可能做適合自己的資產配置,請記住,千萬要避免在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報酬率之前就盲目投資,否則很有可能因此而損失不貲,如果真的是這樣,不理財不是比理財好嗎?
如果自己不會做理財計畫,也許應當找理財顧問協助,情況愈複雜就愈需要專業諮詢,但是一定要找一位專業及品德都令人滿意的顧問,千萬不要信任一位只想把理財商品賣給你,卻不誠心瞭解你狀況的理財顧問。
新金融商品大觀園
金融機構競爭白熱化,大宗商品零售化的趨勢將更為明顯,投資人唯有掌握明確的投資目標及瞭解商品才能保護自己,免於受傷。
與過去幾10年比較,現在理財商品的多樣化簡直讓人眼花撩亂。以前只有銀行存款、跟會、股票、基金、房地產、黃金等可以投資,後來漸漸有可轉換公司債、債券型基金、小額公債、貨幣型基金等固定收益型商品、期貨、選擇權及認購權證等衍生性商品。
近來當紅的有與債券、股價等基本證券連動的保本型或結構化商品,各種銀行貸款、應收帳款證券化商品、投資型保單、退休年金等保險商品;如果想擁有外幣、國外證券、衍生性商品或其他各種新奇投資標的,如避險基金等,也可經由銀行、券商、投顧投信等金融機構購買。
對有錢人而言,經由私人銀行的服務,更可以接觸到一般人從未聽聞的複雜商品。事實上,以現代財務工程的進展狀況而言,只要可以想像得到的商品都有可能設計出來,問題只在於市場性及成本而已。
衍生性商品當道
投資人面臨五花八門的商品該如何選擇,一向是一個叫人頭痛的問題;基本上,應考慮個人需求、成本、風險等因素,而非純以商品的潛在收益考量。理財商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為:基本型(primitive)及衍生性(derivative);核心型(core)及衛星型(satellite);零售型(retail)及大宗型(wholesale)。
一個公司的資產非屬於債權人即屬於股東所有,由於不同公司在景氣循環中有不同的營運結果,原則上投資人可以藉由擁有不同公司的債權及股權,在不同的景氣階段中得到想獲得的報酬型態,因此理論上只要有簡單的債權及股權,就可以結合創造出自己想要有的報酬型態,因此債權及股權叫做「基本證券」(primitive securities)。
但是自行組合基本證券在實務上有困難,交易成本是組成投資組合的最大障礙,因此產生了衍生性商品。選擇權即是一種衍生性商品,讓投資人擁有結合債券及股票,及持續調整兩者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所能產生的報酬型態,而不必直接擁有債券及股票,只要債權或股權的價格產生變化,選擇權的報酬即隨之改變,因此選擇權叫做衍生性商品,它的報酬來自於(衍生於)債權及股權等基本證券。
衍生性商品是過去二、三十年來金融創新的最重要原因,簡單的期貨、選擇權、交換契約等產生之後,各種新奇的(exotic)衍生性商品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最近幾年最熱門的是信用衍生性商品,允許投資人在債務人信用惡化,或違約的情況下得到報酬。
現今市面上見得到的新理財商品幾乎都含有衍生性商品的元素,譬如保本型、連動型、證券化商品都嵌有選擇權,因此若不瞭解衍生性商品,即不可能非常瞭解這些新金融商品。由於未來新金融商品的設計仍會以納入衍生性商品為主要方向,投資人想碰觸新金融商品,就必須先認識衍生性商品。
核心+衛星,理財商品新趨勢
還好對多數人而言,不必然一定要將衍生性商品包含在投資組合中,按投資人對投資組合的需求,可將理財商品分成核心商品及衛星商品,不過金融商品的風險及交易成本也受操作方式所左右,譬如投資人可以將股票及公債等基本證券組成核心投資組合,謹守中、長期投資的操作方式來達成理財目標;但是也可以將「股票指數型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 ETF)以短線或經常調整資產配置的方式操作,而變成衛星投資。
對一般人而言,核心投資組合中可以完全不包含衍生性商品,不過某些核心商品需要以衍生性商品來增進操作績效,譬如指數型基金就會以期貨來達成追蹤指數及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但是投資於指數型基金並不需要瞭解衍生性商品。現在理財商品的發展趨勢是核心及衛星雙元發展,例如指數型基金已由共同基金另發展出可隨時交易的ETF,金融機構又推出可由投資人自己以較低的交易成本,彈性調整客製化被動性投資組合的商品。
將來降低交易成本、分散風險及以客製化為訴求的核心商品,仍將為理財商品發展趨勢。而以特殊交易模型或技術,追求絕對績效的商品仍會蓬勃發展,這種商品的特性是費用高,對願意承擔風險及看得懂的投資人而言,亦有其吸引力,但是由於投資門檻高,一般人不易接觸到這種商品。
大宗理財商品零售化
現在理財商品的發展有大宗商品零售化的趨勢。以保本型商品為例,其特性為費用高、持有期間夠長則能保本,並有機會能增值,所以流動性風險高,在1990年代初期推出時,可能要有1萬元美金以上才能購買,但現在已經發展到一般共同基金也可以保本為訴求了,金融機構間的競爭、衍生性商品市場的發展及金融市場流動性的增進是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
大宗商品零售化對投資人而言,固然有商品選擇多樣化的好處,但是金融機構也常有不顧投資人權益,過分銷售的情形,投資人應當掌握不懂不買、未做個人理財計畫前不買、不向信用不佳的金融機構購買及只向值得信賴的理財顧問購買等幾個投資原則。由於金融機構競爭白熱化,大宗商品零售化的趨勢將更為明顯,投資人唯有掌握明確的投資目標及瞭解商品才能保護自己,免於受傷。
幾乎所有的台灣金融機構都覬覦財富管理市場的潛力,由於銷售商品以賺取手續費為現今財富管理業務的主要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金融機構將來仍會以商品的推陳出新為主要的競爭手段,只要有足夠的獲利性,新商品將源源不絕,因此台灣財富管理市場將來會是百花爭豔的態勢,投資人不再處於有錢無處投資的窘境,而會面臨商品太多而不知如何選擇的困擾。
理財商品的分類
(1)「基本型商品」:是那些形式簡單,存在已久的商品,通常指的是債權及股權等求償權及所有權,譬如票息及到期日固定,形式最簡單的債券(straight bond),以及最常見的普通股權。
(2)「衍生性商品」:理論上可以結合債券及股票,藉由持續的調整兩者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產生選擇權(options)的收益型態,但是交易成本使得這種做法過於昂貴而不可行,因此就有人直接設計了選擇權,避免投資人自己創造選擇權的成本。
(3)「核心商品」:是用來達成人生理財計畫的目標,其特性是分散風險、交易成本低、較被動的管理方式,例如指數型基金就是核心商品的一種。
(4)「衛星商品」:是理財目標基本上已經被核心商品涵蓋之後,行有餘力再去投資的商品,其特性是風險高、費用高,而且結構較複雜,使得投資人不易判斷其風險及價值,例如避險基金即為一例。
(5)「零售型商品」:設計的對象是一般散戶,其特性是結構簡單、容易讓人理解、費用也不會太高,所以適合在一般通路中販售,例如銀行存款、共同基金、股票、債券,以及最簡單且標準化的期貨及選擇權契約等。
(6)「大宗型商品」:是為法人或大戶設計的,其特性是結構複雜、不易理解、費用高,所以適合以私下、少數人溝通的方式銷售,例如結構化商品、特殊交易模型及避險基金等等。
加入網路書籤:
文章連結:
《 我家小孩會理財- 5-18歲財務學習 》
《 穩健理財十守則 》
《 Life理財學 》
《 乖女孩賺不到大錢 》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V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V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II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I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
《 理債女王的金錢智慧 》
《 快樂小富婆提錢致富 》part II
《 快樂小富婆提錢致富 》part I
《 選對時機買對股 》
《 羅傑斯教你投資熱門商品 》
《 贏回財富 》
0 請按一下發表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