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 BIRTHDAY TICKER

baby

SEARCH

Google
 
2007年5月18日 星期五

《 我家小孩會理財- 5-18歲財務學習 》

http://lawrence-yeh.blogspot.com/2007/05/5-18.html
http://lawrence-yeh.blogspot.com/2007/05/5-18.html
hit counters




‧裘琳‧賈德菲 著 周宜芳 譯/天下文化 出版
‧出版日期:2005/11/30
‧頁數:303頁

家長得以了解孩子在什麼時候最需要什麼樣的財務知識,給予孩子一段愉快的理財學習經驗。




孩子的金錢態度類型

家庭是孩子的安全網,然而如果不給孩子工具,編織屬於自己的網,那麼他可能會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投身於危險充斥的世界。幫助孩子學會十大理財技能的過程就是在幫助他們編織自己的網。二○○三年四月,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主席亞倫‧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在對躍進聯盟(Jumpstart Coalition)的演講中即指出:「提昇中小學階段的基本財務教育,能為培養財務認知能力奠定基礎;幫助青年避免要花數年時間,才能彌補犯下的財務決策錯誤。」 

投一顆小石子入池塘,看著向外擴張的波浪引起圈圈漣漪,就好似嘗試本書的幾項建議,無法衡量其後所引發的效應。放輕鬆,好好享受其中的樂趣。記住,你將進行的各項活動事物,內容會比大部分孩童接收學習的更為豐富,甚至多過自己所學。

美國有個不光彩的小秘密,那就是父母都想要子女學會負責的財務習慣,可是能以身作則的比例卻出奇地低,而且這個情況正在惡化中。在一九九九年,美國家庭的平均負債超過七千五百美元。再往前九年,也就是一九九○年,這個數字是三千美元。百分之五十五的美國父母都未繳清每個月的信用卡帳單;只有百分之四十五的父母能遵守預算;而每八對父母中就有一對表示他們的工作退休準備金為零。難怪對許多父母而言,成為子女在金錢事務上的導師這個想法,簡直是難以啟齒。

其實,你仍然有機會讓子女的生活更有保障。該從何著手?首先,你心裡對下列事項要先有個譜:

●孩子的金錢態度類型
●家庭的財務價值觀
●你是否準備好把學習經驗和子女分享
●你對孩子的期望

金錢態度類型

對某個子女有用的方法對另一個未必奏效。「我的小孩完全不一樣,」我常常聽到父母這麼說:「有一個只要一拿到錢就會全部花光;另一個則是一毛不拔。」這些話是不是也有一些你子女的影子呢?
 
守財奴型。這種類型的孩童會努力地攢存私房錢。他們這麼做可能沒有什麼特別的目的,只是想要有一堆錢在那裡,並且看著它增加。當你建議他分擔自己想要玩具的花費時,他寧可不要玩具,也不願意動到他的私房錢。

這有什麼問題嗎?大體來說,在儲蓄方面這麼有紀律的孩子應該受到獎勵(畢竟還是有許多父母希望子女能有這樣的特質)。但是屯積金錢的行為會讓孩子只專注在金錢本身,這可能會在未來妨礙他們妥善管理金錢。

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告訴我一件她在七歲時,把存在小零錢包裏的兩百元搞丟的事。她回憶道:「我就是喜歡看那些錢、數那些錢。」這份樂趣在某個星期天早晨被打斷了。她去教堂時把零錢包帶著,卻不知道怎麼搞地把它弄丟了,一直都找不到。即便如此,好多年後她才說服自己:把錢存在銀行比放在零錢包裡安全得多!

有時候文化也會影響處理金錢的方式和習慣。例如,隨家人從國外移居至美國的孩童,如果在原來的國家中,銀行體系一直都不穩定,他們可能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把錢存在銀行不安全,而沿襲認為較明智的私屯金錢行為。如果家庭中對經濟議題的態度存在文化因素考量,那麼在做長期的財務計畫時,值得認真討論的是如何處理這種其來有自的恐懼感,而不是一再向家人保證銀行體系的可靠度。
 
揮霍型。揮霍型的孩童一從長輩那裡拿到紅包,便等不及要逛街花掉。對這類型的孩童而言,金錢就等於享受、快樂和放縱自我。孩子這種「把握當下」的特質值得讚許,但是過了頭可是會帶來信用卡和負債的麻煩。而如果揮霍型的孩子剛好出身於優渥的環境,還會出現一堆其他特殊的複雜問題(詳見第八章)。
 
精打細算型。精打細算型的孩童會看好每一分錢,而且樂在儲蓄,每次買東西時都會選比較便宜的。他們和守財奴型的孩童有稍許不同:精打細算型的孩童會把錢花掉,但是會覺得回家時口袋裡還有餘錢的感覺更好。這類型的孩子長大以後不容易自我放縱,但是也不容易對他人慷慨。在工作上,精打細算型的主管對計畫和員工可能常有資源挹注不足的現象。
 
樂善好施型。樂善好施型的孩童可能會號召鄰居玩伴,一起為慈善捐款提供洗車服務。他也可能總是大方的樂意將錢借給一起逛街購物的朋友。對這類型的孩童來說,慷慨解囊不是什麼問題,要他們對自身財務狀況多加注意反而有困難。樂善好施型的孩童在學習儲蓄時,有時會吃點苦頭,因為他們總是看到別人嗷嗷待哺的需求,或是需要在向別人的需求說不時掙扎一番。
 
需索無度型。這類孩童的需求沒有滿足的時候。每當你們一起出門,他就會伸手向你要些東西。雖然這種行為通常是父母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培養出來的(父母即使沒有什麼原因卻總是帶禮物回家,這會強化孩子的一般預期心理),不過這也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在某方面的重大需求沒有獲得滿足(像是關注、時間和親情支持)。這類型的孩童覺得自己予取予求理所當然,因此當了解技倆無法得逞時,就好像是從夢中驚醒一樣的震撼。
 
誆騙投機型。這類孩童在每個事件中都看到「交易」機會。零用錢只是個開端,他們會試圖要求兩倍、三倍的零用錢,並用盡各種方法利用紅包或收入增加自己的財富。這些孩子具有傑出談判者的所有特點,他們或許在金錢上非常精明,但是他們也需要引導,培養財務道德方針。
 
耳邊風型。這類型的孩童就是不肯關心金錢這檔子事。當你想和他討論任何有關金錢與責任的事情時,「隨便啦!」是這些孩子最常見的反應。他們直覺認為關注於金錢事務便會帶來責任,因此故意抗拒練習十大理財技能。如果你不要求他們留心金錢事務,他們便會習慣性地把財務責任丟給他人。

家庭的財務價值觀

即使是對金錢管理秉持謹慎態度的家長,有時的確也會養出揮金如土的子女,但是如果家人都清楚明白你的金錢價值觀,而你也能以身作則,你會比較有立場提出要求並設定期望。如果家庭金錢觀的訊息混淆衝突,子女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更多不必要的迷惑。思考一下下列各項問題:

‧你對消費、投資及捐獻是否有一套清楚的價值標準?
‧你要求子女聰明消費,但是自己每個月的信用卡帳單卻都沒有繳清?
‧你鼓勵子女表現負責的態度,但是自己卻花錢消災?
‧你要求子女明辨「想要」與「需要」的差別,但是自己卻恣意揮霍?
‧你願意給子女任何東西,但是卻憂慮或心生罪惡感,擔心如此放縱子女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朋友莎拉告訴我有關她十四歲第一次暑期打工的故事。在一次領到幾百塊的全部工資後,她立刻買下一件配有時髦皮領的外套,那件外套已經相了好幾個星期。當她帶著新外套回到家時,媽媽要她坐下來,並告訴她如果能等到打折時才買衣服,而把省下來的錢(當時的估計是一百元)存起來生利息,而接下來每年都存一百元的話,利上滾利,等到她四十五歲的時候,她就會有一萬元。這讓她印象相當深刻。「不過,」她接著說:「第二天晚上,我爸爸就把那件外套同一套的長褲買回家了。」

今天莎拉把這件事當成笑譚,但是她述說這件事的目的也在告訴我們,她父母傳遞的訊息裡所隱含的混淆與衝突。在母親教導女兒有關購買決策及儲蓄的美德後,父親卻向女兒表示:「何必等一下?人要把握當下,即時享樂啊!」這是許多家庭經常上演的戲碼。當然,孩童在上幼稚園之前就已經懂得箇中巧妙。當要向父母討一些好處時,他們知道要找兩人中的哪一個;他們也能夠迅速地憑直覺判斷,父母中一個說「不」的事,另一個的回答卻會是「大概可以」。

如果你觀察一下各家庭成員看事情的觀點,你通常很容易看出家中分歧衝突的價值觀。媽媽教導子女,有多少花多少才是最好的人生守則;但是爸爸卻傾向找機會增加收入;叔叔靠著薪水勉強度日;但是奶奶卻建議家人要長期儲蓄,並把存款奉獻給慈善事業。

家庭成員間的財務價值觀通常不會一致。重要的是你要了解這些差異,以成為子女信賴的金錢導師。不管你自認是保守派或自由派,是虔誠的宗教信徒或是激進的不可知論者,這些都不重要,你要了解的,是你的信念對家庭形成價值觀,以及家庭金錢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本書抱持的核心價值為:
金錢是達成獨立並保持獨立的工具。儲蓄是好事;但是為存錢而存錢就不是。貪婪不是件好事;聰明消費才是上上之策,並且要在能力所及的限度內花費。慷慨解囊是人對於人類這個大家庭的責任之一;管理財富是對過去及未來致敬的表現。金錢是能量(不是商品),它能載舟,亦能覆舟。

你大可在熟習本書的十大理財技能後,仍抱持異於本書的金錢價值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你所抱持的價值觀是什麼。順便創造你自己的家庭金錢守則。單單透過對話,便能大幅提昇家庭內對金錢價值觀的意識。
 
經驗式學習v.s.說教式學習

很多家庭都會出現這種叨唸:

「你以為我是印鈔機嗎?」
「錢是不會從天上掉下來的!」
「你除了花錢、花錢、花錢,還會什麼?」
「如果你不儲蓄,我就不給你零用錢!」

除了這些,你一定還可以想到其它最常用的說詞。教導子女金錢價值觀通常是下指令、訂規矩、對孩子小小說教一下(有時候會沒完沒了)的過程。這些方式在大部分的家庭裡都無法奏效。在這個運動、互動電玩和虛擬實境盛行的年代,經驗式學習才能佔有主導地位。而你強大的競爭對手(比如說迪士尼、銳舞派對、電視等)就明白這點。對大部分孩童,甚至對成人而言,體驗、互動的學習比說教更有趣,讓人更能投入,刺激更為強烈,也更具效益。

這些是當詢問孩童,父母親對他們最大的幫助是什麼時,從他們的回答中得知的。他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也會述說父母實際上的某些行為。

下面是布洛克的故事:

我十二歲的一天晚上,我爸媽同我坐下,對我說他們以後不會為我出錢買衣服和剪頭髮了。起初我有些錯愕,以為我做錯了什麼。但是他們向我解釋,他們只是想幫助我學會做預算。(不過,這次談話剛好發生在我媽說她再也不要買襪子給我之後不久。她受夠了我只穿著襪子到處走,而不把鞋子穿上!)

他們增加我每個月的零用錢,但是這些錢不夠買所有我想要的東西。我的欲望和我的基本需求出現了落差,這個差距大到我必須靠幫人帶小孩賺錢才能填補過來。

我的錯愕很快就被因成就感而來的驕傲所取代。在我所認識的孩子當中,沒有人像我一樣,自己出剪頭髮的錢。我覺得這很酷。當我開始打工,我就把一半的工資存起來。等到上大學時,我就已經有一筆可觀的存款,因此可以待在西班牙休息一年。從那之後,我不算真的恪守儲蓄的習慣,但是我還是為自己感到驕傲,因為我靠自己完成了大學學業,而且靠自己買了兩部車。即使我在生活的其它領域表現得不是很出色,但是我對自己能自食其力感到自豪。現在,我絕對不要在金錢上依賴男朋友或伴侶,從以前到現在,我知道這點對我一直都很重要。

記住,布洛克父母在她十二歲的時候介入她的財務教育,十二歲正是年輕女孩最注重穿著、渴望獨立的時期。她的父母不再扮演一成不變的說教者,不再嘮叨她花太多錢在衣服上,轉而讓她親身體驗該如何處理欲望和基本需求的差距。

布洛克的財務旅程並非從此一帆風順、完美無缺(人生哪一段歷程未嘗不是如此?),但是她認為這段學習經驗,是年少時所得到的最佳財務學習機會。
 
高標期望

我們也應該向布洛克的父母表示敬佩。要實踐子女財務責任的養成計畫,需要相當的堅持及決心,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子女通常會想盡辦法掙脫束縛。面對這些情況,身為父母的本能反應是出於對子女的「愛護」而破例退讓。在布洛克的例子中,她的雙親視「愛護」為幫助女兒勉強接受規範,進而讓孩子自行成長,這是灌輸子女健全的財務技能以及價值觀的關鍵。即使她後來表現得很好,他們也不因此放鬆對她的訓練,的確,年齡越大,放鬆訓練所付出的代價就會越高。當到了可以有車的年齡時,她自然而然地認為要由自己出錢買車,而且對自己買得起車感到自豪。

父母在訓練中所設定的目標要有足夠的挑戰性,這樣孩子才能成長;但是目標又不宜過高,以免孩子在還沒開始嘗試前,就因為覺得不可能達成目標而放棄,這些都是父母拿捏分寸的關鍵。本書中的財務學習地圖即能在這方面能提供協助。但是也請務必記住,子女的能力通常會超過父母的預期。

數年下來,我有幸能觀察數千名財務新手的成長,這些年輕人原本不具備什麼財務技能或相關的知識,但是卻都完成我們公司的暑期課程。他們通常看不懂資產負債表,對會計也一竅不通。課程的頭幾天,當他們發現要提出一份真正的營運計畫書,或是均衡的投資組合才能順利拿到課程結業證書時,都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但是他們身邊所有的人,不管是指導員、講師、工作人員及客座教師,都表現出這個期望是再自然不過的樣子。沒有任何人會說:「當然,你們只是十幾歲的小孩子,我們並不期望你們真的會了解這些觀念。」相反地,這些青少年看到的是,這些具有高度影響力的成功人士不但重視他們,詢問他們問題,希望得到回應,並且和他們分享資訊,也認為他們能夠吸收這些資訊。

兩個星期過後,到了這些孩子要向父母、企業領導人和潛在投資人所組成的聽眾展現成果的時候,他們也的確達成我們一開始對他們的要求。通常,他們在報告中的表現,比那些資深而有經驗的創業家或是投資者更具原創性、更成熟,表達也更為清楚明瞭。

這種轉變部分來自於大人對他們的期望,大人不但認為這些十幾歲的孩子具備達成目標的技能及能力,而且要求他們符合這些期望。這麼做的確有幾項優點。孩子與同儕間的相互合作能激勵彼此迎頭趕上。課程中的指導員都很聰明,而且年紀只比他們大一點。這些二十幾歲的年輕指導員,比這些青少年具備更高深的學識及經驗,他們當然讓孩子們很服氣。而他們各自也能投注深度的心力在特定幾個孩子身上。不過,如果這些「酷炫指導員」對他們負責輔導的孩子們不抱什麼期待,課程結束後,這些孩子還是做不出什麼結業成果報告。

「同儕」金錢怪

「可是,媽……每個人都有這個耶!」
「這有什麼不對?每個人都是這樣穿的啊!」
「拜託!全班都……」

這些哀求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談到錢,同儕對子女的影響力(不管好或壞)是你必須面對的現 實,不要忽視這點。《教養的迷思》(The Nurture Assumption,商周出版)作者茱蒂‧哈里斯 (Judith Rich Harris)認為基因決定兒童形成某些性格,「但是環境可以改變他們……不是父母所 提供的環境,而是在家庭之外與同儕相處的環境。」根據她的說法,環境的影響可追溯到三歲,在托兒所時期就看得出來。當《教養的迷思》一書於一九九八年出版時,曾遭受到質疑,因為哈 里斯所提出的論點確實悖離傳統的看法,傳統上認為兒童發展主要受到自然(基因)或營養 (父母)的影響。

對於影響兒童發展的主要因素,哈里斯提出的觀點或許不是絕對的權威,但是同伴對子女行為 及態度的影響卻也不容辯駁。我想到某位家長曾經告訴我以下的故事:

五歲的卡俐掉了一顆牙,她遵照奶奶的指示,把那顆牙放在枕頭下。奶奶說:「牙齒小精靈會收集這些牙,然後給妳一些特別的東西做為回報。」第二天早晨,卡俐把她的枕頭掀開一看,真的,一張五美元的新鈔!

那天下午,卡俐和她的朋友蕾絲莉一起玩,並告訴她前一晚牙齒小精靈給她五美元的事。蕾絲莉不久前也掉了一顆牙,不過她的牙齒小精靈只給了她一美元。蕾絲莉馬上知道她的待遇沒有卡俐來得好,她跑去追問媽媽。蕾絲莉的媽媽吃了一驚,一時想不出滿意的解釋。不過,等下次蕾絲莉再掉顆牙,牙齒小精靈已經得到消息,而增加了給她的禮金。顯然,附近的牙齒小精靈們都明白,他們所收集的這些牙齒可都是很珍貴的呢!

就在同一條街的另一頭,四歲琳達的媽媽對牙齒小精靈的事也有所耳聞。她認為這實在太過分了,區區一個小精靈竟然對微不足道的乳牙如此哄抬價格。她打電話給卡俐的奶奶,又和蕾絲莉的媽媽和其他媽媽們密談了一會兒,她們全體決議,統一與那個一顆牙只出一美元的小精靈簽約。

這個故事給孩童的教訓是:如果你很幸運,碰到特別慷慨的牙齒小精靈,千萬不要到處張揚!而父母應該從這個故事學到的教訓是:你可以在子女的財務學習階段與其他家長分享,彼此討論標準、價值觀和困境。

如果父母孤軍奮戰,子女同儕的力量便會增強,對孩子的財務教育也會因此失序混亂。如果家長沒有彼此溝通,孩子就會爬到頭上來。當子女成長過程所要歷經的各種儀式變得更加繁複而且昂貴時〔成人禮(譯注:此處指的是猶太人的宗教儀式,男孩滿十三歲,女孩滿十二歲即行成人禮,又稱受誡禮)、甜蜜十六歲派對、高中舞會、買第一部車等〕,父母為了省事,就讓子女自己做主。然而,今日的孩子或許世故早熟,卻不見得有智慧。

家長之間要更容易建立溝通網並運用這個人際網絡,才能突破對孩子有害的家長間的孤立。不管是與你兒子同在一個足球隊的孩子家長聊聊,或是和你女兒六年級同班同學的家長一起到學校註冊,家長間若能對一些基本行為態度達成共識,形成家長的同儕團體,便能緩和子女同儕期望的影響力。要率先開口坦承「我不能(或我不想)為兒子的高中舞會花上三千美元,或是為女兒的成人禮花上五萬美元,或是花兩萬五千美元買一部新車」,這或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且不是所有的家長都認同你的努力。不過這也許是個策略,讓子女及他們的朋友對財務有新的體認。

要處理子女在同儕中因此顯得特立獨行的問題,另一個可行策略是面對他們的處境並合力尋求解決途徑,而不是採取對抗態度。想要教導孩子有關儲蓄與消費的一課嗎?把它擴大實施,成為小朋友們的群體經驗,其他小朋友可能會覺得你很酷,你的子女也能聽到其它的小朋友怎麼說。例如,你是不是擔心孩子每週花了太多錢在速食上?如果放學後孩子們聚集的地點正好速食店林立,而你的女兒擔心如果不加入同學的行列,她就會被排擠。在這種情況下,不論你怎麼唸她,說她把錢浪費在垃圾食物上,都是沒有用的。

理財第一階段:五到八歲─我只是個小孩

有一次,我與一群財務顧問談話,我要他們說說教給年紀最小子女的良好理財習慣為何。我聽到很多想法,但是記憶最為深刻的是一位父親,他教他六歲的孩子計算金錢的時間價值。我當然希望小孩能早點開始學習有關金錢的事物,但是這實在是矯枉過正!在金錢方面,不管你想向子女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教導什麼樣的技能,都必須考慮到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限度,並以子女為中心。

大部分五到八歲的孩子充滿好奇,能理解字面意義,精力充沛,能迅速吸收資訊,而且對事物的認知從主觀到客觀,到觀念建立,再到實際經歷的過程,都在一瞬間完成。要如何讓他們展開這場終生的經濟認知之旅呢?
 
第一階段的主要任務

在這個理財學習最早期的階段,必須要完成六大任務:

1.向子女介紹十大理財技能。
2.開始發零用錢。
3.在子女逐漸浮現金錢的態度類型時,觀察並做出回應。
4.和另一半(和你的金錢指導團)溝通清楚,說明你的家庭觀,以及在接下來的年歲裡,四、五項你想強調的重要價值觀。
5.為孩子進行一些儲蓄計畫。複利的力量會把定期的小額存款變大。
6. 家長平心靜氣面對金錢,能讓孩子對金錢平心靜氣。金錢具有引發情緒反應的力量,因此如果能對金錢事務保持警覺,並留意它對孩子的影響,這對所有參與其中的人都有好處。

達成以上各項工作,你的孩子便能在學習的第一階段踩穩腳步。

任務一:十大理財技能開講

理財技能表提供一些適用於該年齡層孩童的活動單元及參考資源指南。從表中你可以看到,每項理財技能都有三到五個活動。試試這些活動和點子,這些不會全部都適用於你的子女,你也不會有足夠的時間實行所有的內容。但要記得,這個年齡層的孩童很容易受到影響,任何重大經驗都會讓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務二:開始發零用錢:擊倒麻煩製造者

「可是馬-麻─,這是我的錢,所以你不能管我要怎麼花。」
「你不能因為給我零用錢就要我清理餐桌,我已經舖好我的床了,我要做的事就只有這樣。」
「拜託啦--我需要更多錢,我的零用錢不夠用啦!」
「每個人的零用錢都比我多,而且他們都不會像我要自己出學校營養午餐的錢。」

零用錢大概是美國用來訓練孩童最常見但也最受濫用的工具。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每星期給個幾塊錢,熱切地教導孩子理財責任感。遺憾的是,結果通常是孩子反過來教育父母要怎麼花零用錢。這些孩子真是早慧!

我們微笑看著孩子像成人一樣,努力規劃他的零用錢。這裡二毛五分,那裡一塊,而且很快就展現他們的搜括能力,從媽媽、爸爸、奶奶或蘇西阿姨那裏哄拐到更多的錢(因為沒有一個大人記得,零用錢的用途為何)。這個可愛的小鉅子轉眼間變成小霸王,對突如其來的零用錢規定感到不滿,你很難不多給他一些錢好讓他停止哭鬧哀求。

現在注意了!在孩子還很小,還在最可愛的階段(同時也是這些小可愛最容易耍聰明來操縱影響你的時候),你最好記住這句格言:

零用錢不是權利或工錢。零用錢是教導孩子如何管理金錢的工具。

用堅定的語氣把這句話再唸一次:

零用錢不是權利或工錢。零用錢是教導孩子如何管理金錢的工具。

如果你想實施零用錢制度(沒錯,這是個好構想),你必須要對孩子灌輸並溝通這個訊息。就好像東加玩具(Tonka Toys)是幫助孩子發展主要動作技巧的優良工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發零用錢,能幫助他們發展主要的理財技能(儲蓄、捐獻、賺錢、數錢)。如果能加強你的記憶,把這句話用大型字體印出來,貼在冰箱上:

親愛的……,
你的零用錢不是權利或工錢。零用錢是幫助你學會如何管理金錢的工具。
愛你的爸爸和媽媽 留

第一筆零用錢要能明確溝通、經常耳提面命,可以用簡短的規定加以規範,例如:

●每週的零用錢是要幫助你成為一位獨立的男孩/女孩。
●你學得越多,把錢處理得越好,你就會越快得到更多的責任及權利。
●對這些錢,你要做到六件事:數錢、賺錢、存錢、分享、生息以及花用。

每三個月,我們要看看你在這些理財技能上的表現,也會觀察你有什麼改變。

理財第二階段:九到十二歲─激發熱情

還記得你在十歲或十二歲時,一下子每件事都對你意義非凡?那可能是你第一次讀《安妮少女的日記》(The Diary of Anne Frank)、《黑神駒》(Black Beauty)或是《梅城崗的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或許也是你第一次看「老黃狗」(Old Yeller)、「日正當中」(High Noon)等電影……

那些感受是如此溫醇而強烈,引領還是孩童的我們,把注目的焦點從自己轉移到他人身上。我們對書本、電影和卡通裡的人物產生認同,對這個反映自我、同時比自我還寬闊的世界,產生同理心並受到吸引。在這段時期,沒有什麼比好朋友更重要,而我們對嗜好、動物或公益的熱情也開始萌芽。我們對廣大世界的認知得到啟蒙,引發澎湃的內在情感,真實感受到事物的重要性。這便是孩童進入理財學習期第二階段的寫照。

當你從下列圖表中採行與金錢相關的活動單元及參考資源時,切記孩童在這個發展時期的特質,將有助於你挑選與他們切身相關的題材。這些孩子正從小朋友蛻變為「小大人」,他們正蓄勢待發,邁向獨立的新階段。
 
第二階段的主要任務

九歲和十二歲孩童的成熟度可能存在著懸殊的差異。九歲的孩童可能只會想到和朋友在樹屋、自己的房間或是公園玩;但是十二歲的孩子卻會渴望到遠一點的地點,進行更多樣的活動。不過他們對事物所i現的熱衷,以及逐漸成熟的認知能力卻是相仿的。因此,如果你有正處於這個年齡層的子女,下列是你應該關注的重要工作:

1.進行十大理財技能活動時,提出更高層次的挑戰,讓活動在子女追尋獨立的過程中以及他們的熱情上發揮效益。

2.在子女面對強大的同儕壓力時,協助他獨立做金錢決策。不管是日常生活或是金錢交易,設定能幫助他採取行動的準則,讓他能根據一套原則和價值觀採取行動,如此一來,你便能為他自身逐漸成形的道德方針提供指引及「後勤支援系統」。

3.讓發展理想與為理想找資金搭上線(饑貧交迫的藝術家或作家形象或許頗為浪漫,但是貧窮不是創意生活的必要條件)。

4.現階段務必在財務決策面強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觀念。建立行為與後果的關聯,這有助於孩童為下兩個理財學習階段奠定穩固的基礎。

5.讓孩子認識可以學習效尤的榜樣。讓孩子接觸或讓孩子的身邊圍繞著把熱情變成事業、成就或職業的人們(包括你自己!),這是幫助少年體會喜好成真的一種方式。
 
任務一:激發熱情,鍛鍊十大理財技能

九到十二歲階段的財務學習地圖,內容比上一階段需要更高的自立能力及自我表達能力,並考慮到年少熱情的力量。這些熱情是絕佳的工具,能激發子女負責和好奇自身相關的理財事務。例如,如果你十歲大的女兒宣布她是素食者,你可以給她一筆和其它家人飲食相當的預算金額,要求她協助你購買適合她的生活選擇的食物(如果你們全家都是素食者,那更好,如此一來,食物預算便是絕佳的教學工具)。或者,如果你十一歲大的兒子正開始收集每一張NBA的球卡,那麼這正是摸索儲蓄和收藏觀念的好時機。如果你剛好也有可以示人的私人收藏,或是有一套現在價值不菲的一九五六年首版米基‧曼托(Mickey Mantle,譯注:美國職棒洋基隊傳奇球員,一九七四年晉身名人堂)球卡,那麼你一定能成功達成這個任務。

這個階段是介紹基層工作和薪資觀念的好時機。二○○○年,一項由少年成長團體(Junior Achievement)進行的調查顯示,百分之二十四的青少年相信他們在三十歲之前會成為百萬富翁。受到網際網路風潮一夕致富心態的刺激,許多孩童過早便開始覺得坐擁財富是件理所當然的事。讓你處於九到十二歲這個階段的子女知道,美國職籃新進球員的平均年薪是七萬四千美元(雖然這個薪資水準還是不差),而不是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級的天文數字;讓他了解新手醫生的收入比有經驗的外科醫生少得多,而且,告訴他所有的人都要繳稅。這些都有助於建立較符合實際的期望。

在本階段中,有許多相關活動單元是你已經一再反覆實施過的,或是在孩子更小的時候,你就已經與他們分享過的參考資料。這回不同於以往的是「孩子的變化」。由於他們與日俱增的質疑精神及分析能力,他們與你的對話也會變得更加複雜而有趣。

米莉和麗麗都已十二歲,幾年前的她們對生活的基本開銷完全沒有概念。她們有電話可以用,生活不管在食、住、行各方面都是現成的,生活對她們而言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但是,在一次與金錢導師進行的實地訪查中,金錢導師要求這兩個女孩編製「生活型態預算」。她們要為她們想要的生活做選擇,包括設想她們要開哪一種車,電話費要花多少錢,每個月的購衣預算如何,花多少錢在吃上面,以及她們要住在哪裡等等。

十二歲的她們對錢其實有些概念。兩個女生和父母一起去買衣服時,了解到流行的代價。米莉一個晚上電話只能講十五分鐘。當父母停車加油時,她們知道加油要付錢。

當這兩個女生進行生活選擇時,她們的金錢導師協助她們分別加總各選項的估計花費。兩個人的選項花費總額都在每年三萬五千美元左右。接著,她們想像要從事哪一種工作。其中一人夢想成為攝影師和藝術家;另一人則想要成為教師。她們從看來令人興奮而真實的人生選擇中挑選自己想要的工作。

但是,當她們開始探詢私立學校新進教師的起薪(米莉的選擇),以及要花多少時間才能成為名攝影師或名藝術家(麗麗的選擇)時,兩個女生都漸漸意識到,她們必須調整生活型態與工作期望的差距,使兩者調和一致。十二歲的她們現在明白,夢想有其代價,而她們必須為夢想做計畫。孩童學習期的第二階段是一片沃土良田,在這個當頭,我們不必用現實打擊孩子,不過他們的確需要正確的工具來面對真實世界。

在這段時期,你也可以幫助孩子勇於作大夢,並灌輸孩子「沒有不可能的事」的觀念,即使是像歐普拉(Oprah Winfrey,譯注:美國談話節目名主持人)一樣的大夢,她自己也說:「我的夢想是如此壯闊耀眼,讓我看得眼睛發痠。」孩童的夢想通常是東拼西湊而微不足道,這是因為成人對孩童的宏遠願景,不是嗤之以鼻,就是笑笑敷衍過去。如果孩童的夢想有違現實狀況而無法達成,成人有責任以切實的資訊和資源順勢開導他們,但是不要把他們的熱情也一併踩熄了。
 
讓孩子生命充滿熱忱

奇幻世界與實現夢想的差異在於,擁有理財技能便能使幻想成真。只要在金錢和商業語彙指點孩子,並表示你對他們實現夢想的能力有信心,也就是對他們傳達:「我看重你。我尊重並支持你的夢想。」

當然,灌輸責任感,並幫助子女腳踏實地,這也是你的職責所在。如果父母在子女還很小的時候,便督促他們創業或成為名人,這些父母可能是依照自己的計畫,而不是子女的進度行事。不過,幫助子女思考如何讓美夢成真,這點並無大害。十大理財技能的活動單元能幫助你在鼓勵孩子編織年輕理想時,也同時與現實接軌。

第二階段也是家中氛圍高潮迭起的時候:孩子為了欲望和願望使性子;因為和同儕不同或相似而焦慮;在權力和控制間掙扎。有時這些高度緊張的情勢似乎讓大人和小孩都難以承受。但是,至少在牽涉到金錢的事情上,對價值觀和期望認知清楚的孩童比較不會大吵大鬧、丟人現眼;在規則模糊時,孩子會趁機和你耍賴。如果你在孩子生活的財務層面營造冷靜氛圍,就能化解那些不成熟的情緒化行為。

理財第三階段:十三到十五歲─脫韁野馬

第三階段不但緊張刺激,而且富有挑戰性。這個時期的孩子逐漸轉變為真實的個體,具有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而這些和父母過去所灌輸的思想及價值觀或許會出現歧異,緊繃的關係便由此衍生。一方面,你的子女逐漸發展出更為複雜而有趣的性格;另一方面,成長中的複雜發展本來就不輕鬆。就在你覺得子女在財務方面的表現應該更負責時,他們卻處處力求表現他們的個體性,通常會擺明,你對他們的要求不如他們對自己的期許來得重要。

但是,不要讓他們出於想要表現自己的企圖心阻撓你的目標:培育具有健全理財能力的子女。在混亂叛逆的發展階段,要達成這項目標並不容易,但是你終究會度過這個階段。子女對堅實財務基礎的需求是長遠的。
 
第三階段的主要任務

本階段的重頭戲包括:

1. 復習並更精通十大理財技能。孩童能夠也應該對他們的財務行為負起責任。

2. 幫助你那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認知財務責任及個人獨立兩者間的關聯(包括了解到做預算不僅是智力練習而已),這能讓他越來越成熟。

3. 這個時期的孩子以現在為中心,是幫助他們擴展未來視野的時候了。

4. 這個時期的孩子仍然以自身為關注焦點,但是給他們機會思索自我以外的事物,這種經驗也日q重要。

5. 儘管你竭盡所能培育具備健全理財能力的孩童,你仍然可能會碰到孩子認識財務時的「黑暗面」。你的任務是掌握子女未能養成健全理財技能的警訊,在必要時介入干涉。
 
任務一:十大理財技能第三回合

這一次,十大理財技能的活動可以用來輔助並強化獨立與責任之間的關聯,讓孩童塑造自己成為有深度及實質內涵的人。
 
任務二:建立財務責任與個人獨立間的關聯

不久之前,我與救世軍的工作人員會面,探討如何將財務認知技巧,融入他們提供給社區的課程中。和我談話的團長告訴我:「那些來找我們的人,我們關心他們精神的健康狀況;但是,如果我們無法同時幫助他們發展自立自強所需的技能,我們終究還是會讓他們失望。」他評論道:「培育財務素養就好比教人們釣魚技能,而不是只給他們魚吃。」這位身在救世軍的領導者想要找出一個方法,教導人們把學習基本理財技能和照顧自己看做同一件事。

在經濟的各個層面裡,幫助孩童發展,以成為對家庭及社區有所貢獻的健全成人,這份欲望走到哪裡都是一樣的。儘管許多父母想要子女過得無憂無慮,如同在人間天堂,但事實上,如果家長剝奪孩子發展獨立技能的機會,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傷害,而這不只是短期,也是長期的傷害。
 
拉高對話的層次

現在,你的子女已經明白金錢就是獨立。我們之前為零用錢所下的那句格言(見本書75頁),現在要再加入一點因果關係:「你在財務上愈能負責,你就愈能獨立。」(如果你認為有幫助的話,把這句話印在T恤背面,送給你的子女。)

這幾年,青少年會想要開始約會,在不受父母監督下和朋友去更多地方、旅行、單獨在家、為自己做決定並嘗試新的花樣和經驗。很多時候,與這些機會和冒險有關的對話會變成情緒化的拔河競賽,這種競賽實質上和威權及控制的關係較深,和獨立議題反而無涉。

為《超乎金錢》期刊(More Than Money)執筆的安‧絲雷比恩(Ann Slepian)就說明了如何把對子女的嘮叨絮語轉變至更高的層次:

當我對我兒子想買的東西或想做的事說「不」時,他已經被我訓練到會問:「那怎樣才可以?」接著,我邊思考邊把我的想法說出來:「這個嘛,一方面,我希望你學會如何遵守預算,為你真心想要的事物儲蓄。這在生活中真的很重要,很多成人對這件事都還不夠清楚。這就是為什麼我要你再考慮一下,是否需要在這上面(旅行,物品等)花錢。另一方面,你想要的這件事物或許能幫助你變得更成熟,而如果你真的想要,我願意負擔一半的花費。不過,如果你不能妥善並聰明地運用這些金錢,我就要你把我出的這些錢還給我。」

有時候,當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說出想法時,我會找到有創意的方式,表達那份讓我在一開始便對他說「不」的真實顧慮。不過,有些事不可以就是不可以,最後的答案還是「不」。我兒子對我還是很生氣,但是他可以因此明白,我不是個只為了表現威權的專斷者。

將嘮叨絮語從意氣之爭轉化為共同尋求解決方案,這種方式能幫助你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見識到為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力量。這也是幫助他們在形成自身獨立性時,發展良好判斷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對於「那怎樣才可以?」這個問題,你可以試試下列方法以引導思考:
 
這趟旅行、這個行動或選擇會對你的預算、儲蓄帳戶或對未來的計畫造成什麼影響?讓你的子女想想機會選擇和財務影響間的關聯:當他面臨取捨時,正是培養這項思考習慣的最佳時機。假設當年度你們已經設定一項財務計畫,而這時有突然冒出一個新機會。不管你是否能輕易地籌措資金以支應這個意外事件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你那十幾歲的孩子是否能根據現行計畫權衡這項機會:往後這年有什麼是他可以放棄的嗎?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增加些收入,以確保預算在年終時仍然能保持平衡?不管他未來是市區學校教師,非營利組織的領導人,一家之主或是五百大企業的執行長,這項資源上的挑戰,是他終其一生都要面對的。
 
你怎麼向我證明,你是根據妥善的判斷和規範做決策,而這不但在財務上是適當的決定,也是可以讓你玩得開心的選擇?在沒有大人陪同的情況下,和朋友背著背包去某個國家公園旅行,這件事在計畫階段似乎和金錢沒有什麼關係。但是,讓子女思索一下這個問題,這能幫助他探索財務責任和個人獨立間的關聯。問他諸如以下的問題:你要用自己的錢支付入場費用、旅行費用以及設備嗎?你真的想這樣花錢嗎?如果你這麼做了,之後你要如何縮衣節食度日?

在這個時候,十幾歲的孩子可能會從工讀或暑期打工賺取較多收入;或者,他可能已經開始從信託基金領取較多的錢;也許有一位慷慨的姑媽,偶爾會多塞給他一些錢。不管他金錢的來源為何,明智的做法是提高他主宰預算的權限。

理財第四階段:十六到十八歲─頂天立地

現在,充滿自信的青少年從脫韁野馬蛻變為頂天立地之姿。在這幾年當中,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開始對自我有真實的認知。他們對於脫離父母的過程較不會感到焦慮,而是急於追求他們的未來願景:離開家上大學、找一份全職工作、從軍或是其它的人生選擇。表現這種信心的方式就是信任自己能肩負財務責任,也為他人所信任。

我在全書中都強調,財務教育不只和金錢有關。在最佳的情況下,財務能力是孩童實現他們的價值觀、人格以及資質的工具。它是展現自立和紀律的方式,簡言之,也就是展現他們在本質上是怎樣的人,以及他們會成為怎樣的人的途徑。

能以謹慎適當的方式決定金錢開銷的青年,他們不只是能平衡收支並實行儲蓄的孩子而已,他們也能決定自己表現什麼樣的行為、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物。幫助孩子利用這個學習階段,多加鍛鍊他們過去實行的技能,這是表現你的情感以及尊重他們的方式。

尚未學會儲蓄、聰明消費、投資、對處理債務和信用沒有自覺,尚未開始涉足慈善活動的青年,他們較無法順利離家獨立,在高中畢業後容易負債累累,而且經常難以克制消費的衝動。這些年輕人要花上十年或更長的時間,在他們最需要財務技能的時候渡過「延遲學習期」,努力去學習。
 
個人財務安全網成形

在子女進入中學時,他們應該專心發展並管理自己的財務安全網。要引起他們的注意,你不必用無家可歸的老婦人或是財務災難等形象驚嚇他們。不過記住,當你的子女準備好離家獨立時,不管是上大學或是就任第一份全職工作,當孩子投身於那個大千世界時,他們其實還是很脆弱。

在所有企業眼中,青少年都是信用卡的目標獵物(大學新鮮人平均每個月收到十一件預先核准的信用卡申請表),或是想要趁早建立企業品牌忠誠度的對象。這些公司會使出渾身解數,提供各項條件和承諾,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這些已經在經濟體中形成惡習,以粗俗的手段創造驚奇。

經濟學家彼得‧巴塞爾(Peter Passell)認為:「過去二十年來,美國經濟最根本的變化之一就是財務風險由機構移轉至個人身上。也就是說,如果你無法妥善管理自身的財務安全,你就要倒大楣了。因此,財務安全網在某種程度上,必須由我們每個人自行編織。如果許多父母自己在編織安全網時便覺得困難,就很難賦予子女這個任務。」

在本書付梓時,對於身處高失業率社會的年輕人而言,這個課題應該早就不是新聞。根據前勞工部長羅柏‧黎曲(Robert Reich)的說法,二○○三年的大學畢業生面臨二十年來狀況最糟的就業市場。從佛羅里達的聖彼得堡、紐約市到加州的帕羅阿爾圖(Palo Alto),青少年會發現,高失業率的原因在於,被裁員的成年人以及無法退休的老人占去了原本屬於他們的職缺。

由於財政政策因素,孩童不僅在財務上面對自給自足的壓力,許多孩童還要面對這個有史以來對他們不甚友善的就業市場,如何設法建立個人財務安全網因此更為重要。
 
財務決策無所適從

今日的父母和他們的上一代或上上一代比較起來,能力並不是較差,付出的關懷也沒有比較少,而是孩童和金錢等議題比以往都來得複雜,而且更具挑戰性。在信用容易取得、大眾傳播發達、家庭的遷移能力大增之前,財務價值觀得以在家族成員間流傳。企業沒有太多途徑遂行其道,也尚未如此積極地把孩童視為目標消費者。而父母也不必像現在一樣,要和同儕、媒體競爭,以贏得孩子的尊敬及注意。

在八○年代,由於態度和政策上的轉變,高漲的壓力隨之積聚,改變了父母和子女所面對的財務樣貌。「自給自足」價值觀出現,儼然成為道德和規範。這些都起因於福利改革,而其影響無可避免地滲入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的日常生活。在八○年代以前,只有少數特殊利益人士能夠輕易地進入股市、獲取財經以及金融產品資訊,藉以儲蓄並累積財富。在九○年代,網際網路和「無仲介國度」的興起助長了重視獨立以及自我管理的風潮。股市及財經資訊在網路上日益普及,而且二十四小時都可以取得。無數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變得唾手可得,個人的財務素養因此變得更加重要,以前個人不必決定的事情,現在他們必須為自己下決策。

財務責任由機構移轉至個人,在某方面來說,這是賺錢機會真正的民主化。但是你不能再像以前一樣,由你的雇主管理你的退休金,就像讓退休金計畫掛上自動駕駛系統一樣,水到渠成(當然,也有不當管理的時候)。你必須在401(k)退休金計畫、國稅局退休金計畫(IRAs)、羅氏退休金計畫(Roth IRAs)以及其它各色各樣的金融選擇方案間做選擇。如果要你對子女解釋這些方案的全部內容,可能就像要你教他們某個你自己也不會的外語一樣。這個財務民主的複雜新世界已經誕生,但是沒有人能提出指南。父母必須獨力釐清他們的財務價值觀並開立先例,這種情況很像要搞清楚那些討人厭的兒童玩具一樣:四百件拼裝組件,但是卻沒有適當的圖解教你如何把它組裝完成。

在民主社會的各個層面,人民素養位居攸關地位。要讓民主(不管是政治或財經方面)有效運作,它的成員必須知道如何討論、解讀並使用該文化裡的基本觀念和機制。
 
第四階段的主要任務

我們在每個發展階段都會討論該階段的重頭戲,基於以上所述,第四階段的主要任務更加重要。其中包括:

1.十大理財技能:真實世界應用篇。

2.犯錯及重生:或許你能給子女最好的禮物便是,在代價還低的時候,給他們承擔風險和犯錯的機會。

3.從依賴父母轉變為依靠自己,包括在賺錢和探索創業精神方面。
 
任務一:十大理財技能之真實世界應用篇

即使你子女到目前為止的發展都跟得上進度,他們都還是在低風險、高學習的狀態下學習十大理財技能(如果你才剛開起步,這不是什麼世界末日!你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透過循序漸進以及累積式的學習,他們或許已經聽膩了十大理財技能,但如此一來也絕對不會忘記它!

在這個理財學習期的最後階段,孩童會從練習轉向越來越多的應用,從實驗室走向真實世界。當他們和朋友一道展開愈來愈多的旅途(沒有你擔任他們的後援隊),準備離家唸大學,獨立生活,當他們為了謀生,第一次參加暑期實習或打工,或是為了家庭的慈善工作或信託基金而肩負更多的責任,孩子現在要面對的是現實生活,以及由其而來的種種後續。

這個階段的財務學習地圖中,活動單元及參考資源提高了與這個廣袤世界互動所隱含的風險。

沈迷於收集品

在亞麗還是小女孩的時候,她母親最好的朋友送給她一套美麗的鍍版郵票,從那時開始,她便開始集郵。長大後,她著迷於郵票背後的故事和上面的圖畫,以及它的投資價值。親戚們以郵票做為亞麗的生日禮物和奉獻節禮物,而她也從每週的零用錢中提撥一部分購買郵票。當年齡再長些,她便參加博覽會或是展覽,以交換更多的郵票。當上高中時,她的收藏已經包羅萬象,而且價值不菲。

長久以來,亞麗的父母對於她集郵的熱情抱持鼓勵的態度。集郵怎麼會是件壞事?她正在投資有價值的收藏品,同時學到許多關於歷史、科學以及地理方面的事物。但是她對集郵的熱情在國中時已經變成一種沈溺。她花在研究郵票上的時間越來越多,集郵的開銷也越來越高。最後,市場上出現一張郵票,價格遠遠超過她的經濟能力,而她也明白父母無法負擔。但是她實在太想要那張郵票,千方百計決心要得到。她開始偷父母的錢。當存夠了錢,便買下那心愛的郵票,把它藏在房間的一本筆記簿內。然而,得到那張郵票只能稍解她對那精巧玲瓏藝術品的渴望。她想要更多,所以她繼續偷錢,繼續買更多的郵票。

當然,最後她的行為被發現了。亞麗的父母在處置她時,要她做一個困難的抉擇:賣掉收藏品,把錢還給他們,認清集郵真正的價值並停止沈迷其中;或是出售部分收藏,償還父母金錢,把剩下的收藏品交由父母保管一年,而她可以多方發展興趣。

幾個月以來,亞麗已經為此感到既憤且愧,但是她的父母並沒有因此妥協退讓。最後,她選擇第二個做法,賣掉部分收藏品,把錢還給父母。這段與她熱衷事物分離的強迫假期,也給她空間,稍稍從集郵的沈迷中抽身。

年輕人對某些事物所發展的熱情,我們通常會給予肯定,但是我們也務必要注意,他們的行為是否逾矩,需要引導矯正。亞麗並不是慣竊,她只是與朋友和其它興趣隔絕了。童年時期的集郵熱情引來這麼多認同,實在很難放棄集郵。幸而在家人的幫助之下,她已經拓展友誼圈,並多方面發展自己的興趣。




過度承諾

菲爾十六歲時在他父親好友的公司工讀。雖然他每週只工作十二到十四個小時,但是他在學校是班長,也是大群朋友間的風雲人物,同時每週一次在地方人道社團擔任義工。他設法讓學業成績跟得上大家,不過他的父母認為,如果他不要那麼忙的話,學業分數會更高。

不過,他的父母仍然認為他在生活各方面都還能面面俱到,也信任他能適切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菲爾在滿滿的時間表中打轉調整,有一些力不從心,不過表現一直都還算不錯,直到他的老闆要他參與協助一項額外的專案計畫,情況就變了。這項專案計畫要持續三個月,而每個月可以多賺五百美元。他同意了,因此在滿滿的時間表裡更加忙得團團轉。

不久之後,菲爾的母親開始注意到,她的兒子早上顯得疲累不堪,每晚回家時變得暴躁易怒。朋友們開始抱怨老是看不到他的人,為了不疏遠朋友,菲爾勉強自己晚上時和朋友見見面。在忙碌不堪的時間表進行到第三個月時,他感冒了,這一點也不意外,但是這場感冒轉變為嚴重的流行性感冒,菲爾也因此而住院。

菲爾的父母為兒子感到自豪,也為他具有如此強烈的工作倫理感到欣喜,但是他們了解到他沒有學會設限,而他想要多賺點錢的念頭並沒有讓他養成良好習慣,反而讓他因為想要面面俱到,而把自已逼過了頭。菲爾的父母沒有明白告誡他什麼是他能做的,什麼是他不能做的,相反地,他們決定要和他一起設定界限。生病已經讓菲爾心生警戒,而他的父母可以利用這個危機而來的領悟,幫助他思考他想要如何生活。

菲爾和父母都不願意減少他在工作、朋友和教育上的參與,問題在於,要如何在保持熱情參與各項活動的同時,不損害他的健康。菲爾注意到,在他極度忙碌的時間表中,很少時間或空間是留給自己。他決定每週清理他的行事曆,至少留半天給自己,不受外界牽絆。一開始時,這麼做有違他的基本原則,而他的儲蓄帳戶存款的成長速度也不如以前,這點讓他感到困擾。但是幾個月過去之後,他的「暫停時間」幫助他變得更強壯也更平和。菲爾了解到,努力賺錢和花時間與別人相處都是有好處的。他的父母讓他自己發現這一點,菲爾並沒有因此感到無力;而父母只是讓他調整評估事情的角度。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學家費絲‧波普康(Faith Popcorn)指出一個新興現象,她稱之為「自由界限孩童」(free-range kids)。這些孩子的行程表上沒有排得滿滿的玩樂和專業課程。這些孩童就像早年的孩童一樣,人們容許甚至鼓勵他們無所事事,花時間發想自己的遊樂。從發展財務技能的角度來看,我喜歡這個新趨勢。因為我們明白,能夠靈活應變的年輕人在財務上較佔優勢。如果你的孩子在忙碌的作息表下喘息,這或許值得你探究一下,一個有較多「自由界限」的孩子或許會比較快樂。


金錢與性別

只要談到金錢,就離不開性別。灰姑娘和白雪公主都不曾騎著白馬外出,尋找某個令她們傾心的男士,把他帶回閃閃發光的城堡,然後靠著她的財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不管這種想法是否公平,但是不管在全美各地或世界各國,人們的觀念仍然根深柢固,認為小男孩以後要肩負養家的責任,而小女孩則可以「選擇」要不要養家。我們將孩童融入社區經濟網的整合方式,受到我們的歷史、童話、文學,或是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導引。在財務方面,男孩子們經常享有非正式(雖然稱不上設想週到)的學習機會;女孩子們則通常錯失了全盤學習的時機。如此一來,女人通常要在二十一歲到三十五歲之間,甚至更老的時候,在經濟面才得迎頭趕上:她們歷經債臺高築,之後還清負債;她們在投資及商業上,起步也較同年齡的男性來得晚;而她們的時間、才華以及產出,報酬都遭到低估。有時候,她們會為了經濟因素而與男性結婚或交往,「我要怎麼照顧自己?」她們在評估這個問題時,男人是務實的答案。對男孩和成年男子而言,這最終會影響到他們對人生的選擇;由於他們肩負養家的重擔,人生的選擇因此變少。根據美國最新的普查資料顯示,美國的家計單位中,大約只有百分之十二是由女人當家,負擔家庭生計。

「我確實認為,對歷史背景有所認知的家長能幫助子女探索,要如何整合人生價值觀和經濟價值觀。」

幾年前,葛洛麗亞‧史丹寧(Gloria Steinem)挺身支持「女兒工作節」(Take Our Daughters to Work Day),當人們對這個活動的反應似乎只會追問「那男生呢?」時,她回答道:「男孩需要『兒子家事日』。」〔譯注:史丹寧為美國作家及女性社會運動者,「女兒工作節」倡導女性在社區工作、事業及教育上發揮潛力,目前該活動的主題已擴展為「子女工作節」(Take Our Daughters and Sons to Work Day)〕史丹寧恰如其分地指出,我們傾向將兒子及女兒分別以某些特定社經角色定位,其結果是同時讓兩者的生活變得狹隘。如果我們想要兒女擁有完整的人生選擇,以尋求財務保障的話,我們必須為他們各自狹小視野的世界分別開一扇窗:為女孩們打開商業世界的窗?;而為男孩們開啟經營家庭生活的窗牖。

性別預設立場

當你從財務學習地圖中挑選活動單元時,務必謹記,追求財務素養並非和性別無關,它背後隱藏了幾個世紀以來的傳統以及預設立場。例如:
 
男生從事買賣交易;女生專營屯積蒐集。孩童所玩的遊戲,其本質會影響他們成人之後的能力。當男生手中有可以交易的東西時,他們便開始進行買賣,以物易物,交易的物品一開始可能是彈珠,接著是口袋怪獸或遊戲王卡片,然後是魔法風雲會戰鬥卡或是棒球卡,接著還有錢幣或郵票的收藏品。孩童們以這種方式學習買賣交易,幾乎是不自覺地學會估價、討價還價以及紀錄交易的語彙和技巧。

當我問朋友那十歲大的兒子,他是怎麼學會進行交易的,他告訴我說(以明顯帶有優越感的語調):「我就是都知道啊!」一次他經手一項高檔交易,把他原來以三美元買進的棒球卡以二十美元賣出,同一時間,他那十二歲的哥哥正要出售一張三百美元的球卡。這些活動看似遊戲,其實與金錢高度相關。無怪乎創投家會埋怨道,男人一向創造出規模上十億之譜的營運計畫,而女人的創投提案,交易規模卻仍然停留在千萬元。男孩們在年幼的時候,就是有比較多的機會練習,在他們的交易中看到更多的零。當男孩們到了能買賣股票的年紀,這只不過是另一項遊戲─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男孩進行交易的同時,他們的姊妹們則專營蒐集物品。那些芭比娃娃和填豆布偶都好可愛,或許女孩們會把幾件擺起來,保存在盒子裡,這些娃娃日後可能會有些價值,但是女孩們無法學到交易技巧。女生被要求要小心謹慎,因此要等到年紀較大時,才有機會從犯錯中學習並受益。女生由理財新手轉變為富婆的時機因此延誤了好幾年,我們應該好好算算這些年間產生多少利息損失!
 
女生帶小孩、餵養幼兒:對孩童在行;男生理草坪、富開創性:對錢有一套。下次當你和一群大人和小朋友在一起時,試試看問問大家這個問題:「在你小時候,有沒有做過生意?」如果這群人中有男有女,結果八成是大部分的男性以及少數幾位女性會舉起手來。如果這群人都是成年女性或女孩,情況也一樣:舉手的只是少數幾個人。接著你再問:「你小時候是否曾幫人帶小孩賺錢?」這時,大概有百分之九十的女性會立刻舉起手來。

女生擔任帶小孩的工作時,人們通常會認為這是她們可以勝任的工作,因為女孩天生對小孩有一套(不管這是不是真的)。男孩也可以是帶小孩高手,但是通常要等到附近沒有女生可以幫忙時,人們才會想到雇用男生帶小孩。同時,當丹尼(男生)回到家,宣布週末他要整理四塊草坪時,他通常不會聽到「你整理草坪真的那麼行嗎?」這種反應。相反地,他會聽到像是靈活變通、具開創性以及有企圖心等讚美。他會開始以別人看他的眼光看待自己:一個年輕、充滿前途的創業家,而不是植草坪工人(即使這就是他的身分)。

子女接收我們反應中所傳遞的訊息,進而轉為他們發現自我身分的元素之一。當我們幫助孩子在財務上視自己為獨立個體,他們的行為舉止便會像個獨立個體。下一次,當你的女兒來到跟前,告訴你她對事業的想法,或是問你關於金錢的問題時,不管她的問題有多天真,對於她的行為或計畫,你都要壓抑自己的衝動,不要用「真是可愛!」等話語打發她。記住,她正在把金錢觀念和語彙付諸實踐,這些會幫助她成為具有自信心以及獨立自主的成人。  

男生長大就是要賺錢;女生則要循善蹈矩。從一九八○年代開始,在商業世界裡有一項持續進行的小型運動,它創造並孕育了更具社會責任的企業。美體小舖、班與傑利冰淇淋(Ben & Jerry's)、伯特蜜蜂小舖、石溪優格、原木林休閒服飾以及緬因湯姆等企業,都想超脫商業及公益分家的現象,試圖整合兩者,而通常在這方面都得到豐碩的成果。社會責任企業在七○年代的覺醒中應運而生,同時給女性和男性新的選擇,一方面能賺錢餬口,同時又能追求有意義的生活。不過,這種經營模式仍處於雛型階段,而在這個狗咬狗的世界裡,鬥爭的價值還是高於雙贏,因此這種經營方式經常陷入困境。

在歷史上,女性(尤其是相對較具優勢的白種女性)受到引導,在生活中走上循善之路,包括教育、非營利活動以及健康醫療等層面;而男性得到的引導,則是司職賺錢謀生。所有這些舊模式都還在我們身上殘留痕跡,除非我們能到達某個境界,讓男女都有平等的機會能追求他們的人生目標,否則相對收入及所得能力會一直擺脫不了性別差異的影響。

我不認為轉移女孩循善蹈矩的價值觀便是男女在財務面更臻平等的解答。不過,我真的認為,對歷史背景有所認知的家長能幫助子女探索,要如何整合人生價值觀和經濟價值觀。  

男人所做的工作,大部分都拿得到薪水;女人則否。政府的政策對女人並不公平。每個受薪工作者都享有社會保險、失業保險或是工作福利,但是做母親的沒有。保母有社會保險,但是母親沒有。身為全職母親是導致老年貧窮的單一高風險因素。

女孩的經濟自衛:急救百寶箱

不管你發生了什麼事,或是你女兒的婚姻、工作、投資,還是經濟或社會政治環境起了什麼變化,她都可以運用十大理財技能,擁有照顧自己所需的工具。如果你女兒對金錢抱持的態度正屬於揮霍型或耳邊風型,讓你愈來愈擔心,而想要以更有力的方式管束她,以下是你可以運用的其它技巧:
 
在你女兒過生日、考好成績或有任何其它可以獎勵她的理由時,送給她一本關於女性導引的優良書籍做為禮物。

如果女兒十三或十四歲,她便可以讀像史丹妮《白馬王子不再》之類的書籍;而《新月金錢手冊》之類便適合年紀再小點的女孩。讓她知道你重視她,你認為她已經準備好要為自己未來的經濟生活負責。當她到了十五或十六歲,為她訂閱一份《商業週刊》或《財星》雜誌,她或許會覺得你有點奇怪,但是她會向她所有的朋友宣揚這件事!
 
成立母女投資會

網羅她朋友和她朋友的母親們,一起解決關於金錢的議題,共享美好時光。最好的投資會,成立宗旨是為了幫助女孩和成年女性了解金錢事務,還有如何管理金錢:務必與一群能營造團體互助氣氛的學習者為伍。即使是十二、三歲大的女孩也能組成投資會。把投資會的聚會和其它節目結合(一起晚餐、會後看一場電影),這麼做也能提高投資會活動的吸引力。
 
讓你的女兒在眾多女性榜樣中耳濡目染

她可能不想聽你長篇大論,說她需要在財務上有所準備(對青春期或少年時期的孩子而言,未來看起來可能還很遙遠),但是她可能願意聽聽其它女性的故事。或許這是改組金錢指導團的時候,這次團員清一色都是女性。安排為期一個月的課後活動或是週六晨間訪問行程,依序拜訪她們。這些活動的密集程度足以引起你女兒的注意,而其中只要有一位能夠引起她的共鳴,便能對她日後有所影響。買下第一間房子、賣掉一家企業或是得到一份她熱愛的工作(即使不是高薪工作),在女人間分享的這些故事,對於力圖爭取自我身分的年輕女孩而言,會是強而有力的例證。

在獨立生活公司,最受歡迎的富婆工作坊(DollarDiva Workshops)有一項活動稱為「輪替訪談」(Rotating Interviews)。在這項活動中,我們會介紹十來位女性榜樣給五十多位女孩認識。我們把這些女孩分成小組,給她們十五分鐘訪問其中一位女性榜樣。她們可以自由發問,不管是有關她個人、經濟、社交生活的問題(當然,對於太私人的問題,受訪者可以選擇不回答)。十五分鐘結束後,各組交換,訪問另一位女性榜樣。一個小時過去,女孩們至少接觸了四位典範人物。這些時間看似不長,但是別忘了,這些孩子具備在電腦上進行多工,同時邊做功課的能力,她們可以在十五分鐘之內汲取到許多資訊,尤其是在團體活動中。

在訪談結束之後,女孩再次合併成一個大組,就這些女性有哪些共同點,有哪些獨特之處,分享她們的看法。不管這些女孩的家庭背景、族群或經濟狀況如何,有一點是她們都會觀察到的,那就是:「這些女性在我們這個年紀時想做的事情,很少和她們現在所從事的一樣。」這個觀察屢現不爽。

這項啟發(你不必、也的確無法找到人生所有的答案,但是你仍然可以成功)似乎讓這些女孩如釋重負。她們拿到探索及犯錯的許可證,視自己和這些顯然很有趣、財務獨立的女性有些共同點。對許多女孩而言,和聽從母親的建議比起來,對成功女性產生認同感更具說服力。
 
從總體經濟看女性和金錢議題

藉由運用前述內容及章節裡的策略與活動單元,對於培育具備財務適性的女兒,你可以相當有信心。但是,你要怎麼建立起她和她朋友們,即將踏入的這個總體經濟世界的宏觀圖像呢?

●研究顯示,所得最高的企業主管職務,其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仍然由男性擔任。當你那十二歲的女兒到了二十九歲的時候,想要晉升到某職位以上,她可能要和一面無形的障礙奮戰,想到這點,你是否感到不安?

●百分之四十六的私人企業所有人是女性,但是女性在市場只得到百分之二點三的資金,融通她們企業的營運。如果你的女兒想要自行創業怎麼辦?她要如何取得創業資金?

●二○○三年春天,布希政府針對教育修正案第九章提起全面否決(後來由於公眾的抗拒以及家長運動而撤回;美國於一九七二年通過該修正案,幫助女孩能夠平等參與體育運動,並得到相對平等的支援),在同一個星期,《紐約時報》刊載了一篇封面報導,內容是關於大學院校體育活動日益競爭激烈下,學校花了一百多萬美元聘請足球教練。在這個氛圍中,你是否擔心你的女兒和她的朋友們在更衣室裡沒有像樣的淋浴設備,但是男生們卻仍然有超過一億三千三百萬美元的大把鈔票,每年用來頒發體育獎學金,而女生卻沒有這些經費?

確保你女兒具備照顧自己的理財技能及知識,這是重要的事。但是,她身外的這個世界也值得關注。幾年前,我正在寫我的第一本書,而在研擬「女生議題」時,我個人才體認到,要在總體層面拓展女性發展之路的困難地方。在一張提升女孩未來的願望列表中,我列出各項我認為重要的議題、政策以及課程。接著我想到,我們應該發起重大投資,投注於女孩們的發展。那時是一九八九年,在「女兒工作節」運動興起,也就是鼓勵女孩培養自尊以及經濟實力的運動真正開始之前。因此,我坐在電腦前,努力計算這個夢想所需要的金額。

出現在我腦海裡的第一個數字只有區區一百萬美元。但是我立刻就推翻這個金額:這個數字對美國人口中的兩千六百萬個女孩來說,簡直微不足道。接著我把金額提高到一千萬美元。不過,在我知道一架戰鬥噴射機的價格其實更高時,我再度推翻這個數字:比起幾架戰機,女孩們的價值當然要高得多。接著,我把數字越滾越大。最後我想到:在女孩們身上投資一億美元,這對她們的未來會產生什麼影響?這下我才開始感到值得期待,繼續往下想。十億美元,我想著:為什麼不投資十億美元於女孩們的未來呢?

接著,我的雙手卻從鍵盤上倏地縮回來,彷彿一股電流擊中我的全身,我想到:「如果我把這個寫下來,人們會笑我。」但接著我便了解:「這就是問題所在。」我身為致力於女性運動的倡議人士,如果連我都無法泰然自若,募集十億美元投資於女孩們的未來,那麼,還有誰能對此感到自在?誰又會覺得這順理成章?

女孩們的經濟福址有賴政府決策、財務投資、教育使命以及個人行動等複雜的交互運作。我們一向不重視女孩,我們沒有體認到,她們就像國家投資的其它自然資源一樣值得我們去投資,我們已對此積習日深,很難改變。我們要如何展現我們的決心,幫助我們的女兒、孫女、姪甥女、養女以及後她們而來的女兒們呢?

如何養育家境富裕的孩童?

一天晚上,在一個相當富裕的社區裡,我剛結束一場對該社區家長的演講。會後有一些人留下來問問題並聊聊天,而一位父親則在一旁耐心等候。當其它人都離開時,他趨前向我提出他的困境:「我兒子十九歲。有一部他的BMW,有自己的加油卡,外加一張信用卡。他住在家裡,但是不付房租;他什麼都不缺。但是我怕他會沒有獨立生活和追求自己目標所需要的能力。我把『金錢大開講』拖延得太久了,現在我下定決心要開口討論這件事,你可以告訴我要從哪裡開始嗎?」

我對這位慈愛的父親深感同情。除了理財學習,他什麼都給了兒子,現在他想要找一條捷徑,彌補他的疏失。他要如何開始?

家境富裕的孩童養育指導原則

我經常聽到家庭經濟富裕的家長對我說:「我們很幸運,我們的子女不必為金錢憂慮。」此語一出,我的心情便為這些孩子為之一沉。

即使孩童不必為金錢憂慮,你也會希望子女對金錢上的稟賦和責任有所體認與知覺。在財務亳無限制的童話世界裡長大的孩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通常與現實世界有所隔閡。這些孩童在缺乏自信、質疑價值和心靈、身分認同問題等方面,較易出現掙扎,而對別人可能顯得嚴重缺乏關懷或知覺。

的確,《黃金貧民窟》(The Golden Ghetto: The Psychology of Affluence)的作者潔西‧歐尼爾(Jessie H. O'Neill)提出警語,出身富裕的孩童容易出現下列情形:

◎無法先忍耐後享樂
◎無法忍受挫折
◎自尊心及自我價值感低落
◎缺乏自信
◎對於應得權利認知錯誤
◎喪失對未來的激勵心

歐尼爾把這些失常行為歸咎於物質上的滿足以及情感上的匱乏。和其它經濟階層的孩童比較起來,出身富裕的孩童是否較容易歷經情感空乏,這點尚且沒有足夠的證據,但是顯然地,「一無所缺」的孩童的確常會感到「某些東西」不見了。這個東西可能是無形、內心世界的感受,也可能是一個他們可以改變、他們能夠在其中體驗與他人有意義的連結,並找到一種目的感的世界。

不少書描寫富裕的黑暗面。其中如:由得過普立茲獎的兒童心理學家羅柏‧柯爾(Robert Coles)所著的《天之驕子》(Privileged Ones: The Well-Off and Rich in America)〔《危機兒童》(Children of Crisis)系列第五集〕,以及較新近的一本,李‧豪斯納(Lee Hausner)所著的《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Paradise: Successful Parenting for Prosperous Families)。兩者都在檢視「一無所缺」的壞處,對兒童出現發展危機的家庭而言,這兩本書都是有用的參考。

不過,在此我無意把焦點放在財富的黑暗面(同理,我也不想在這裡討論匱乏所衍生的棘手問題),我想做的是,幫助你培育身懷萬貫家財又具備健全價值觀的優秀孩童。

對出身富裕的孩童而言,十大理財技能提供了工具以及架構,藉以了解他們的財富,以及以更具深意的方式管理財富,其意義甚於擁有大部分的玩具、過著最「無憂無慮」的生活,或是累積最奇特的經驗。

不管你的子女是不是終有一天要經營家族事業、自行創業、監管家族慈善組織或者只是管理自己的收入,他們都需要了解金錢語彙,要知道請教顧問哪些問題,以及如何辨別顧問好壞的標準。受到「保護」而免於學習財務知識和技能的年輕人,在需要對資產做出重大決策時,最容易曝露弱點。

「對出身富裕的孩童而言,十大理財技能提供了工具以及架構,藉以了解他們的財富,以及以更具深義的方式管理財富,其意義甚於擁有大部分的玩具、過著最『無憂無慮』的生活,或是累積最奇特的經驗。」
 
用談話消除資訊真空

不要拖到你能「說對的話」時才開口。說話冒失比什麼都不說來得好。不管家庭財務狀況如何,和子女談論金錢是佷重要的,其必要性和財富規模呈指數成長。如果因為孩童不直接問有關家族資產的問題,就認為他們對此沒有想法,那你就錯了。孩童會自行想像,當看不到真實情況時,他們就會用自己的奇想去填補其中的空白。

或許你的子女大大高估了家庭的富裕程度,並假設他們永遠都不必考慮錢的問題;或者,他們為了很多「萬一」在擔憂:萬一媽媽或爸爸發生了什麼事怎麼辦?如果爸媽不每天出門工作,他們要如何賺錢?他們的生活和他們的朋友迥然不同,這是什麼意思?子女還可能會從其它家族成員、朋友、朋友的家長或鄰居那裡無意聽到一些訊息,因此事先就對子女打預防針也很重要。當孩童接收到影射、片段或是錯誤的訊息,他們可能會陷入前所未有的困惑中。

深信子女對於家庭財富無所知覺,或是深信子女不需要知道與自身相關事實的父母,他們不知道孩童具備怎樣的直覺,又是如何地敏感。有許多事情,孩童明白的通常比父母願意告知的多得多,也快得多。在很多情況下,問題不在於孩童現在準備好聽到什麼,而是父母現在分享訊息的自在心情。如果這也是你家裡的情況,聯絡一下子女的金錢指導團,尋求他們的幫助。或是和其它處境類似的家長談談他們如何處理有關金錢的談話。如果因為當你還是個小孩,沒有人幫助你自在地討論金錢,你就對金錢避而不談,反而會對下一代造成明顯的傷害。幫助孩童整合並了解金錢和家庭間的關連,這能建立起他們對你長期的信任,同時也可以建立他們的信心,認為家裡沒有什麼秘密。

等子女變得成熟了,即使他們的價值觀終究會和你的不同,他們也需要聽聽你的信念,以及你為何相信這個理念。有一位姑媽輩的女士向我提及她和她姪女在一個購物博覽會會場的經驗。那個十二歲大的姪女希望姑媽能買一套衣服給她,但是姑媽認為那套衣服不適合姪女的年齡。姑媽也顧慮到,這套衣服的製造商並不是她願意光顧的廠商。

這位女士後來告訴我:「要買那套衣服,以我的能力綽綽有餘。但是我在這裡找到一個『教育機會』,而且決定把握這個機會。我向她解釋,我關心女孩和女人形象被濫用剝削的議題,而在一本時尚雜誌中,我曾經看過那個品牌的廣告,這家公司描繒女人的方式讓我覺得很不舒服。姪女對我感到不滿,但還是把我的話聽進去了。而她也會明白,我買東西不是因為有能力就買,我對於所購買的物品,以及購買的原因能夠頭腦清楚地做決策。」

自我價值、世界觀以及我們對所愛的人和朋友間關係的看法和評價,「討論金錢」正能切入這些議題的核心。如果孩童在家裡,無法以自在的態度面對這類對話,在家庭以外的其它關係中,不管是事業或私人關係,他們會更難自在以對。討論金錢是向孩子傳遞訊息:你尊重他們、愛他們,而且你關心他們和別人溝通的能力。

教孩子理財 常見問題釋疑

問題一:我們家應該開始發零用錢給孩子了嗎?

參考解答:只要你準備好實踐「家長零用錢格言」(零用錢不是工資或權利,它是學習如何擔負金錢責任的工具),你就可以開始發零用錢了。如果你認同這句話,也能對子女闡釋你的五大金錢價值觀,而大家都很清楚零用錢的用途為何,那就開始進行吧!

問題二:日子不好過,要如何教導節儉美德,卻不引發焦慮?

參考解答:引發焦慮的原因通常是缺乏資訊。任憑「事情實在不妙」的擔憂在心裡充斥流竄,不如讓孩子面對現實狀況,感覺事情在他們的掌握之中,這對他們造成的困擾還比較少。換言之,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的現實問題,通常他們會有不錯的點子,也會很高興你相信他可以幫忙。
 
問題三:要如何幫U我家的揮霍小子學會儲蓄?

參考解答:首先,弄清楚這個孩子哪來那麼多錢花,為什麼他可以重新安排預算。如果她十六歲,在姑媽開的精品店打工,所有的打工收入都拿去買衣服,而你還在替她付電影票錢,那麼你可以停止資助她。趁著付出的代價還不到生死交關時,強迫她做些取捨。
 
問題四:要如何灌輸我家的小氣財神與他人分享以及慈善捐款的價值觀?

參考解答:帶領他探索。成立家庭基金,要求每個家庭成員都捐出收入(零用錢、生日禮物、薪資)的百分之五。成立家庭議會,每季或每年開會一次,決定積存下來的這些錢要捐給誰。主動加入參與一、二家受贈機構,務必讓這個小氣財神在其中也扮演一角。
 
問題五:我們要如何與媒體以及全國最大企業的行銷預算競爭,將良好的財務價值觀傳遞給孩子?

參考解答:你覺得那些企業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對你孩子一再重複同樣的訊息?因為孩子和你住在一起。不過那些企業必須越過你才抓得到孩子!你有時間、也有機會幫孩子洗腦,灌輸價值觀,讓他們對每日接收到的無數訊息產生免疫力。善用你的優勢,定期和子女談話。另外,自己務必言行合一,孩子對言行不一十分敏銳。
 
問題六:我們子女名下有信託基金,而且他們知道我們很富裕。要如何教導他們儲蓄並節約才切合實際?

參考解答:效法寇斯比在影集「天才老爹」裡某個片段所展現的智慧:這是你的錢,不是你子女的錢,別搞錯了。讓子女明白,除非他們能證明自己有能力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或是增加你的財富,否則你的遺囑裡不會出現他們的名字。
 
問題七:我們的子女二十四歲了,還和我們住在一起,要如何幫助他獨立?

參考解答:停止開設「經濟救助門診」。你應該檢視自身的行為,檢查一下你怎麼變成年輕人養成依賴習性的幫手。 
 
問題八:關於如何教導子女財務責任,我們夫妻倆無法就此達成共識,該怎麼辦?

參考解答:除了溝通達成共識之外,別無它法。在花費、儲蓄、賺錢和捐獻等事項上,給孩子相互衝突混淆的訊息,就好像你想試著教子女說法語,但是你自己說的卻是德語,而你的另一半說的卻是西班語一樣。花點時間和你的另一半溝通,至少設定一套你們都同意的核心價值觀。接下來,讓能夠強化這些價值觀的金錢指導團參與子女的財務教育。
 
問題九:我的子女目前處於危機(注意力缺陷、學業成績不理想或是出現脫序行為)。要讓他平安渡日、不惹麻煩就夠我操煩的了,我怎麼可能教導他適足的理財能力?

參考解答:直接運用十大理財技能解決他其它的問題,不要把發展財務技能看成是額外的任務。不良行為?把焦點轉移到如何讓他運用理財技能達成獨立。學業成績不理想?透過親身體驗以學習任一項十大理財技能的孩童,一般而言專注力會較高。很少有事物能像金錢一樣,具有引人專注的力量。金革影印(Kinko's)的創辦人保羅‧歐菲拉(Paul Orfalea)也是注意力缺陷症者,這點眾所周知。他創辦了空前成功的影印連鎖店,而把這一切歸功於他的病症〔吉兒‧羅倫(Jill Lauren)所著《成功無障礙》(Succeeding with LD)一書,敘述二十位克服學習差異(learning differences,譯注:語文及運算學習障礙)人士的故事〕。
 
問題十:我不希望子女無時無刻都在想錢的事。為什麼我要在他們年紀還這麼小的時候,就要他們認識錢這件事情?

參考解答:財務素養不只和金錢有關,它也和培育優良孩童有關:賦予他們照顧自己的技能和知識,並讓他們為社區及家庭成員有所貢獻。這和幫助他們建立起自己的個人財務安全網有關。財務素養是經濟自我防衛。及早開始讓你的子女做好防備。


加入網路書籤:
MyShareHemiDemiDel.icio.usfurlGoogle BookmarksYahoo! My Webtechnorati

文章連結:
《 我家小孩會理財- 5-18歲財務學習 》
《 穩健理財十守則 》
《 Life理財學 》
《 乖女孩賺不到大錢 》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V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V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II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I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
《 理債女王的金錢智慧 》
《 快樂小富婆提錢致富 》part II
《 快樂小富婆提錢致富 》part I
《 選對時機買對股 》
《 羅傑斯教你投資熱門商品 》
《 贏回財富 》

0 請按一下發表留言:

熱門文章 since 2009 Jan31

㊣ 關於我 About Me ㊣

我的相片
歡迎參觀小弟全家的部落格!請多多留下您的意見喔Welcome to our blog,please feel free to give us your comments.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BlackCat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