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 BIRTHDAY TICKER

baby

SEARCH

Google
 
2007年3月5日 星期一

《 5/8人生黃金律 》

http://lawrence-yeh.blogspot.com/2007/03/58-part-i.html
http://lawrence-yeh.blogspot.com/2007/03/58-part-i.html
touch football rules

OFF學之後,你一定要知道的成功美學
完美不必滿分,八分之五的生活態度讓人生更幸福


.野村正樹著
.天下雜誌出版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6日



朝「適度」、「適當」的中庸之道前進

過去,日本的經營管理主要在「終身雇用」及「年功序升」的制度下進行。只要個人績效有進步,薪水和職位就會相對地晉升,一般人只要擁有健康的身體,持續工作到退休,就能順利地拿到退休金。這兩種理想的制度,其最大敵人是「表現過度、做得太多」。

以往企業界的概念是,即使為了工作也不該損及身體健康;如果因為多餘的行動導致失敗,那麼本來可以循序走向幸福的人生地圖,可能很快就走到盡頭。換句話說,在當時,「安全與安定」被視為成功和幸福的基本原則。再看看現今的社會,情況似乎已經和以往大不相同。

現代人在企業內只能靠實力出頭,薪水依照業績成果核定;如何在競爭的社會中存活,變成人生最重要的課題。更有甚者,為了打敗眾多的競爭對手,展現自己的能耐,每天都得卯足力量、全力衝刺,無法停下來休息。就算在這競爭個時代,還是有人會問「什麼才是適度和適當?」

令人費解的是,自古以來盛行日本的「適度、適當」的價值觀,在現今社會裡正好被刻意忽視。為何這麼說呢?

第一,任何人想在如此競爭的社會裡獲勝存活,真的不容易。例如:有一家公司的營業部門,出現兩個同樣優秀的營業人員A和B,他們的銷售技巧高超,每個人每月都可以賣出五個(或五台)產品。A為了打敗對手B,某個月拚命加班工作,賣出六個。B也不甘示弱也拚命加班,下個月賣出七個,A於是取消週末的休假繼續工作,接著賣出八個。最後B連週日和國定假日都不休息,拚命工作……,業績雖然像爬樓梯般上升,兩人的競爭也因此無法停歇。

這種激烈的競爭,通常只有在其中一人放棄,或是拚到其中有人因身體吃不消、生病而敗下陣來才會喊停,並且「決定勝負」。就某種角度來看,這兩個人堪稱是企業界的好榜樣,值得效法或推崇。但問題是,如果人只能隨著大環境,不得不天天盲目地努力工作,這樣算是幸福嗎?

第二,人類的行動受到「時間」這種物理因素的限制。前面提到那兩位競爭者,就算他們把休假日都用上,能使用的時間依然有限;就算每天努力加班到第二天的上班時間、就算年間所有的休假日都工作,一年最多也就是那三百多天,時間這項資源原本就是有限的。看起來沒完沒了的體力消耗戰,終有一天會到達極限。

第三,人類雖然能夠盡全力衝刺,但其持續力畢竟有限。像前面兩個例子,工作努力過了頭的人,到頭來多為過度操勞所引起的疾病所苦。眼前的時代,可說是一方面夾雜著深度憂慮、一方面求生存的社會。擱下問題的後果,很難想像,因為我們共乘的這輛「成果主義」的失速列車,速度正不斷地加往快……。

我想我們正處於關鍵的時間點,當務之急是,必須及時設法在自己的身上裝好適用的煞車系統,也就是阻止意外事故發生的安全機制,以防萬一。

提高生涯的總幸福度

話說回來,一味地禮讚勝利者會可能帶來後遺症;因為想要獲得勝利很難,想維持不敗的地位更難。在踏上成功的台階之後就開始墜落的新聞時有所聞,好不容易拉拔起來的企業,有一天忽然被購併;高價入手的股票價格突然大跌的消息也不再新鮮。

因此,與其追求一時的繁華和虛榮,倒不如走在著眼長期、安定、平實的路徑來得有智慧;與其強求短線的利益,不如適度地忍耐,求取全生涯的幸福來得踏實。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人具有這樣的思維。

作家的世界裡,就有很多類似的例子。例如某位作家推出處女作就暢銷的話,很快地他的名字就會在名人排行榜內出現,新聞媒體也會大肆報導有關他的新聞。但是幾年之後(差一點的話可能是翌年)這個作家就消失了,有時還真難打聽到他現在到底在做什麼呢!

就算這個作家第一年就賺進一億日圓,但是結果他作家生涯的總收入也不過就是這麼一億圓而已。另一方面,有些知名度較小的作家,每個月的收入或許才將近三○○萬日圓,如果他不停地工作三十年,其終生的「營業額」(版稅、稿費)收入也超過一億日圓。

一次就拿到高額版稅的作家,也繳給政府高額的稅金,反而小額收入的作家,還有機會退稅;就整個生涯的所得來看,不用說也知道哪個較划算吧!

再看看體育界,也有類似的實例可以參考。例如,某個球隊的投手一年當中連續贏得二十次比賽,因此備受矚目,十分活躍。但是因為運動過度導致突然肩膀受傷,不得不退出棒球界,所以這個球員終其一生勝利就是二十場次。

另一個選手每年獲勝的場次累計起來還不滿十次,但是十餘年後突然傳出「達到一百次勝利」,最後累積出來一樁豐功偉業。

就像這樣,腳踏實地不起眼地開跑,不知不覺間卻有了顯赫的成績;這些作家或運動選手,就是評論者口中的「務實的努力」「由小到大累積成果」的代表。

不過我覺得這樣還不夠好。我覺得人不該只追求一時炫目耀眼的光彩,應該懂得提升全生涯的幸福才明智。我認為人類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新世紀中,一定會懂得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

有關「全生涯的總幸福」,我想由另一個角度再提出一點解說。也就是說,人由出生到死亡的漫長人生,可以粗略分為前與後兩個階段。人生號稱可活八十年的現在,前後各約四十年。如果將人生比喻為一場戰爭,前面由出生到四十歲可視為「前半戰」、四十歲到八十歲的成熟時期可視為「後半戰」;我猜想大多數人的前半戰、後半戰人生的生活方式應該有所不同。

就像一場足球比賽,也是由中場時間(Half Time)將比賽分成上、下半場,教練和選手通常會利用中場時間,討論前半場的得失,據此研擬後半場的戰略。對一個人的人生而言,這也是同樣重要的工作才對。

時間不是我們的敵人

很多人將二十一世紀形容為「數位萬能時代」。

的確,以IT或電腦代表的數位機器的發達令人耳目一新。而所謂的數位文明,帶給人類最大的幫助就是「節省時間」。例如,電腦出現後,本來需要花很長時間去計算的東西,眨眼的瞬間就完成了;電子郵件出現之後,資訊的傳達更是快速。這些有用的工具,的確讓人類的商業活動或生活的運轉速度與日俱增。

但是有優點也有缺點,人類也被這些機器文明追趕著,不得不一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例如,以前得花上一天才能做完的文書工作,現在用電腦只要半天就能完成。照理說多出來的時間應該可以休息,但是卻沒人敢說:「我早上就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了,所以下午要回家」。

反而是精明的老闆(或上司)先開口:「那個做完之後,接著做這個。」於是下午又有新的工作進來了。有時候老闆會說:「因為你的速度快,這項工作也交給你。」所以實際的情形是,隨著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也像雪花一樣不停地飄來,讓人應接不暇。

在高效率的社會中,不用說也知道凡事要追求速度。但無形中,人類與時間,好像也因此捲入一場無法停止的戰爭。開始的時候,人可以拿出能力和耐性,努力對應,但是再怎麼努力其實都是有限度的。原因在於,數位機器可以不斷增進速度,但是負責操作的是人,人的時間是類比的東西。

例如速度最快的電腦,有可能讓計算的時間減低到接近零。但是人類能用的時間,無論進化到哪種時代,一天還是只有二十四小時。

這樣說吧,如果真能夠把人生的時間做到數位化,最快的情況就是人一出生就面臨死亡,難道我們要追求這種科技電影中等情節嗎?

因此,工作的時候,我們希望「處理的時間」愈短愈好;另一方面,「人生的時間」多少要長一點,讓人能夠從容地過生活,人生也才有幸福的感覺,這才是正確的與時間對話的方式吧!換句話說,人類如果能用這種方式過生活,就不會被時間追著跑,時間也不會是出賣我們的敵人。

然而,人究竟有沒有方法可以做到能從容不迫地過「適度、適當的生活」?在某種機緣下,我很幸運地找到其中一個答案,也就是下一期要介紹的「黃金比」 。

5/8 美的比例、理想的人生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應該維持在最適合的平衡狀態。例如一艘郵輪,其左舷和右舷而裝載的旅客和貨運量,應該維持平衡,船身才不至於傾斜。又如飲食對健康來講很重要,而如何在攝取營養上,如堅持肉類(譯註:對素食者所言為蛋白質)和蔬菜的均衡,則是首要重點。

一國的政治要能健全運轉,根據學者專家的說法,保守與革新勢力必須維持均勢;另一方面,執政黨的勢力太大容易走入獨裁,太弱則政局容易陷入混亂。

至於人類的肉體,也不能失去均衡。所有的人都必需控制身高和體重,主要的目的是避免肥胖。醫生們也會提供一套公式,讓人計算自己的身高體重比例是否理想。雖然還是有很多人做不到,但是他們都知道,健美身材的正確數據和理想的指標。

還有,人在處理心的問題時,也應該留意平衡的感覺。工作能圓滑地進展,固然需要理性的辦事技巧,也需要感情的拿捏。例如,如果一個人早上起床就想著:「我的公司不會倒吧?」「我不會被炒魷魚吧?」「我不會生病吧?」「退休後的生活真讓人擔心!」或擔心「日本的未來沒問題吧?」「今日會不會有暴動?」……心中充滿擔心和恐懼,這一來每天的生活都會過得很晦暗。

但是如果自信過度,動不動就說「只要做就一定成功」「總是會成功的」「船到橋頭自然直」,什麼也不放在心上,這種樂天派的生活觀也會令人感到不安心的。比較合理的生活,應該是對事物夠用心,也夠大膽去面對,然後在當中取得一個平衡點。

處理企業內部事物時,維持適度的平衡感也很重要。例如很多企業人都知道,企業需要賺錢才能存活,也應該對地方或整個社會有所貢獻,兩者之間更需要取得平衡。因為如果以獲利為優先,企業就不能在文化事業、環境保護或公共事務上做出貢獻;話說回來,如果企業只知道貢獻社會,很可能忽略對企業來說也很重要的營收,而落入赤字經營。

其次,時間有如人類生活和企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資產,時間的使用方法,也有必要取得應有的平衡。例如,大家都了解,企業人士生活中的時間,主要可以區分成兩大部分:

一為「工作的時間」也就是「受限制的時間」,也稱為「開機(ON)時間」。一為「自己的時間」也就是「自由的時間」,也稱為「關機(OFF)時間」。

如果徹夜加班、長時間一直工作,可能你的開機時間增加,生產力也因此有所提升,但是相對的關機時間就會減少,長時間過同樣的生活,就會導致生病,或因為太疲倦、精神恍忽,而引起意外事故,十分危險。

但是,如果關機時間過長也有問題;如果每天心不在焉或整日遊玩,工作就沒有進展。再說如果養成懶惰的習慣,很可能因為工作能力差被降職或解雇,給自己找來麻煩。總之,人生當中的開機和關機時間也是需要保持平衡的。

最佳的平衡=黃金分割

地球人當中,最早留意到黃金比的就是無論在哲學、藝術、數學、美學等各個領域都堪稱人類文明先驅的古希臘人。根據古希臘美學的說法,宇宙中最美且最穩定的狀態(也就是自然界最佳平衡)的數據就是「一比一‧六一八」。

用比較容易懂的說法就是:比率上是「五比八」或「三比五」;分數是「八分之五」;用百分比形容則是「大約六十二%」或「大約六成」。

例如,如果有一個四方形,其短邊如果是長邊的八分之五,那會是一種很自然的美。這就是所謂的「黃金比」,也是自然界當中,最為恰當的一種平衡狀態。

而「8」這個字,無庸置疑的,在自然界就是代表美的最佳數字。例如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形容「美」、「最佳均衡」的字釋都含有「8」這個數字。例如日本人形容美人用的「八頭身」(即八等身),意思是說如果將人的臉(由頭頂到下顎)的長度視為「一」,那麼身長如果是臉長的八倍,那就是電視、廣播等媒體常拿來形容標準美女的「八頭身美女」體型。

另外「5/8」這個分數也是和美有關的比例數據。除了剛才提到的八頭身美人,法國羅浮宮美術館收藏的「米勒的維納斯」,這個公認全世界最美麗的裸體女人身裁也是八頭身。而其最美的地方,無非是她那苗條且比例勻稱,展姿優美的雙腿。

不過如果再看仔細一點將會發現,肚臍以上的上半身大約是三頭身,肚臍以下到腳趾則是五頭身,總之如果全身是「8」的話,超級美的關鍵就是下半身正好佔「5/8」的比例。

有趣的是,維納斯最美的象徵無非是她的乳房,據說她的乳房以乳頭分開的話,上半部和下半部的比例也是五比八。

在古希臘時期,許多和藝術無關的東西也都用到八分之五黃金比。代表作之一為位在雅典山丘上的「巴特農神廟」(Parthenon)。事實上,地球上到處都可以見到用神奇的黃金比建造的有名建築物;例如古埃及時代建造的金字塔就是代表作。例如最大的庫夫王(KUFU)金字塔高度大約一百四十六米,底邊長度約兩百三十米,高度正好是底邊長度的八分之五,直到到了二十世紀初人類去測量才發覺這項有趣的事實。

巴黎的天主教聖母院和凱旋門,甚至連紐約的聯合國大廈也是一樣。日本奈良的法隆寺等有名的建築物也用到這項比例。連建築物的複製品都會用到八分之五黃金比。例如,京都三大祭典之一的「時代祭」主要的舞台平安神宮,這個有名的建築於一八九五年(明治二十八年)時完成;當時是模仿平安政府時代的主要宮殿「朝堂院」而建造,形同再建築一個黃金比的建築物。

時間達人與均衡高手

就日常生活而言,因黃金比而發揮功能的案例很多,最重要的代表應該就是「時間活用術」了。例如在企業工作時,經常有入會問「理想的勞動方式是什麼?」答案也不外乎:「通勤時間單程約一小時(往返兩小時),沒有加班,這樣就滿足了。」

如果上下班通勤花掉三小時,加班一至二小時,通常就讓人覺得「好累」「討厭持續這樣的生活」,如果我們用黃金比核算一下,就知道這樣的反應是有理的。

人類無論是誰,每天都只擁有二十四小時;其中的三分之一(約八小時)用在睡眠、盥洗、和外出的準備,也就是為生活工作做「中途加油(pit in)」的時間。之後的十六小時才是真正的「活動時間」。

這十六小時在需要工作的平常時間,還可以分成兩大段:
一是工作或通勤所需的「ON(開機:受拘束)」時間。
一是、工作之餘可以解放稍事休息的「OFF(關機:自由)」時間。
在此最重要的是「ON與OFF之間的分配」。

如果由日出到日落都在工作,將顯得很辛苦。但是如果成天遊玩,就無法在工作上有所成就。表現太差很可能被老闆開除,導致前途茫然。

「沒有星期日的生活」和「天天星期日的生活」其實是一悽慘的。
在此前提下,我們仍須仔細考量,如何在ON與OFF之間找出理想的平衡點。

僅管例外的情況也不少,一般企業人士多半是早上九~十時開始工作到晚上五~六時,一天大約工作八小時,通勤時間往返加起來約兩小時,因此時間的分配大致如下:

一日的ON(受拘束)時間=一○小時(工作八小時+通勤二小時)
一日的OFF(自由)時間=六小時(活動總時數十六小時-受拘束時間一○小時)

這應該是最愉快的一日時間分配,也是最佳的平衡才對。
讀到這裡,答案應該已經很明顯了。

受拘束時間(一○小時)/平日活動時間(十六小時)=八分之五

這樣的平衡也有被破壞的時候,例如每天通勤的時間如果往返長達三小時,加上必須加兩小時班,那麼——

加班也算進去的受拘束時間(十三小時)÷平日活動時間(十六小時)=大約五分之四;這樣的生活的確是很辛苦呢!

工作量「少就加、多就減」

面對工作的時候,很多日本人都這麼強調:「即使『捨命』(原文:必死)也要努力做好它!」、「咬著牙也要繼續努力!」、「卯盡全力工作!」

這些用辭顯然已經變成企業的口號,幾乎是高層主管訓示,或從上司傳給屬下的公文、指令必用的辭彙。事實也是如此,撇開不肯努力工作或對職務沒有責任感的人不談,幾乎所有的人都肯定,唯有認真努力工作才是正途。但是,因為過度肯定,結果變成盲目地讚揚這種工作態度或行為,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即使捨命也要努力做好它!」這句話難道沒有可疑的盲點嗎?由情感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並贊同這句話的涵意。但是當我們冷靜想一想原文「必死」兩個字,含帶的是「一定會死」之意,這樣的思維豈不恐怖?話中含帶「這樣下去一定會死」的預言和警告意味;或許也含有幾分「我死了也沒關係」的暗示;總之,感覺上充滿悲壯淒涼的氣氛。

我們要問的是:企業經營者能夠平心靜氣地獎勵這種言行?工作人員是否應該自告奮勇走入這般絕境?「咬著牙也要繼續努力!」這種想法有時候也是挺危險的。

我就聽說過這樣的故事。有一位在出版公司任職的女性,有一天因為舌頭兩側疼痛跑去看口腔外科醫生。醫生診斷的症狀是,臼齒經常碰到舌頭,所以引起輕微的舌頭發炎。症狀並不嚴重,但是如果長此下去可能會惡化成舌癌。總之,能盡早發現是件幸運的事。

問題是,為什麼會導致這種病呢?根據醫生的診斷,原因之一是因為打電腦。熱愛工作的她,經常坐在電腦前面、兩眼盯著螢幕,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可能她的態度太認真了,工作時總想著「早點打完字」、「不能出半點錯」,不自覺地咬著牙,也因此壓迫到舌頭,這就是導致舌頭發炎的原因。

醫生因此給她以下的建議;「工作時基本上別給自己太大壓力,盡量維持輕鬆,使自己樂在工作。」雖然這樣可能會讓工作等速度慢點,但是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卻是沒有東西可替代的呀!

「卯盡全力工作!」這句話也有斟酌的必要。本來這句話是獎勵勤勞,在工作當下是很好的用語。但是最近提到「卯盡全力」(原文為「一生懸命」)這句話,已經含有「持續一輩子,努力不斷」的意思,主要用來聲明自己的工作意願,這樣的理念幾乎是眾所周知。

但是這裡提到的「懸命」含有「不惜以生命換取」之意。意思是說,如果不成功,成仁也在所不惜,這樣的意念十分恐怖。

再說,從特約人員、時薪工人或非正式員工的角度來看,那些「卯盡全力工作的正職人員」只不過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才死守著「老闆的企業」,對這樣的人,最好不要隨便稱讚比較妥當吧!即使有一百分的成就,也用不著表現出百分之百的驕傲或得意。

生活的黃金律,秘訣在早起

活用黃金律過快樂舒適的社會生活時,有幾項簡單的原則。就像第二章提到過的,將一日的工作和休閒時間、一年的工作和假期做一個均衡的分配,也是其一。然而就社會現實情況來看,要做到恐怕也不是很簡單。

的確,我們可以利用工作結束後去看場電影或聆賞音樂會、來一場夫妻餐敘或和友人相會,擬一張休閒時間表……;不過也可能因突然的加班一切就泡湯了。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遭遇,正計劃好去休假,結果卻被迫假日工作,宛如一場惡夢。

誠如第二章曾提及的「工作時間:生活時間」最好維持「十小時:六小時」,五比三是最好的平衡。但是當中如果出現兩小時的加班,就變成「十二小時:四小時」的三比一。

一年之中的休假日,理想的數字是三百六十五日的八分之三,約一百三十七日;想到做到不必假日加班,就可以把日常的工作都做完,就是要工作敏捷有效率,而想要有效率,最好的方法就是活用早晨的時間。

對薪水階級而言,早晨的時間為何特別重要呢?事實上我寫過很多本稱讚早起的書,最大的原因就是,早上是一天當中頭腦最清醒的時刻,能妥善利用早上時間的話,工作會特別有效率。
日本人常說:「早上一小時,勝過晚上三小時」

意思是說我們上完班後,用疲勞的身體繼續工作寫報告,或花三小時開會,倒不如第二天早上,一個小時就可以做完這些工作了。我相信有很多人具有這樣的經驗。

原因就在於,早起的話可以曬一下早晨的陽光,讓人的副腎皮質賀爾蒙分泌旺盛,這樣一來頭腦就會處於興奮狀態,思考和做事的效率都會提高。

另外一點好處就是,對日常的工作也有幫助。有人說,人真正發揮工作效率是在起床甦醒三小時之後。例如,有些九點上班的人,能於早上六點鐘起床最好。

但是大多數的薪水階級,早上都想多會賴床,總是睡到到七點或七點半,即將出家門時才起床。因此當上班時間到了,頭或身體的運作還是不太靈活,身體這部車還沒發動引擎,早上的寶貴時光已經過完了。

為了避免這種難過的情況,只要提前一或一個半小時起床就夠了。只要做出一點點努力,就可以提早到辦公室,在上班前做好工作上的準備。

甚至不必提早出門,凡是早起的人,到了公司以後也會引擎全開、頭腦清醒,整個早上樂在工作;到了傍晚,能夠無事一身輕地離開,而這種愉快的日子會愈來愈多。

給自己一段不可侵犯的自由時間

雖然我們已經了解,勞動者(包括薪水階級和自營業者)的生活時間分配,受拘束(ON)和自由(OFF)時間的比例最理想的狀況是維持五比三。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在實際的生活中,要做到這樣實在很困難。主要的原因在於,多數人只要稍不留神就會無限制地增加工作(ON)時間,壓縮自由活動的時間。

就薪水階級來看,通常下班時間大約是下午五點或六點,但是有時到了下班時間工作還沒做完、臨時必須和客戶連絡或整理手頭上尚待完成的工作;有時下午召開的會議到下班還沒結束;有時正要離開,「喂,等一下……」上司的聲音從耳後急速傳來,接著丟過來新的工作。

有時候今天的工作已經結束,卻因為周遭的同事和上司卻還在工作,想走卻難為情,只好勉強自己留在位子上……。在各種突發狀況交替出現下,常常在不知不覺中,離下班時間已經一、兩個鐘頭。

雖然大家都同意,一日之間的活動時間分配,最理想的「ON比OFF」是「一○小時比六小時」;但是因為各種突發狀況,理想的時間計劃被破壞殆盡,最後只能坐在回家的電車上忍不住抱怨:「真累啊!什麼也沒做,又過了無聊的一天。」

想避免這種悲情,其實也有方法。用比喻來說明比較快。如果將一日二十四小時的時間看作「一片土地」,ON和OFF為兩個不同種族,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ON族勇猛好戰,總是找理由霸佔毫無防備能力的OFF族的土地,兩者的關係經常很緊張。

總之,可憐的OFF族必須想盡辦法才能守住自己的家園,而始終只會用一種方法,就是築防波堤或城牆擋住敵人。就像過去日本鎌倉時代的幕府政權,為了對抗入侵的元朝大軍,只能在日本九州的博多灣築長長的土牆做為防衛線,和強大的元兵進行殊死戰。

相同的情況,企業人士如果想要守住寶貴的自由時間,可能也需要祭出等同的努力。例如,方才提到的下班時間,就是築防波堤的時點。當然,要守得住神聖的自由領域,還得活用以下四大絕招。

第一、為了讓自己能在下班前完工,必須將一天的工作分段組合,並依時完成,提升工作效率。
第二、不可以因為周圍的同事或上司還沒下班,就留在職場內。
第三、盡可能在下班後的時間內安排休閒活動。
第四、即使上司或客戶要求加班,也要提起勇氣,悍然拒絕。

雖是絕招,執行時還是需要一定的能耐、努力和下功夫;有時還需要加上一點勇氣。因此重點在必須想去做,做了就會成功。就算無法一蹴即成,至少能先改善現況。就算在一週(週休二日,工作五天)當中只有一天成功,這對從來不曾改變的薪水階級而言,也算是往前推進一小步了。

全勝並非好事

企業界眼前掀起的潮流,就像第一章提到的美國式的弱肉強食風氣;也就是習慣將人分成「勝利組和失敗組」,形成兩極化的現象。也因此很多人持著「再怎麼說,能努力一點進入勝利組總是件偉大的事」。

的確是偉大,對於那些因努力而成功的人,我真的想給予由衷的讚歎。但是能做到這樣的人畢竟很稀有,很多人只是存著美麗的幻想,有時候過度期待獲勝,反而會讓新的問題潛藏其中,由以下的例子便能窺知一二。

例如某個產業內有四家企業A、B、C、D。A企業率先購併B企業,C企業業績快速擴張導致最弱的D企業不久就倒閉了。套用企業界的說法,A和C兩家企業屬於勝利組,B和D則為失敗組。但是這場戰爭並不因為勝負分曉就宣告結束。

誰都知道,在競爭的社會中存活下來的企業,其目標根本就是追求利潤和不停地成長。如此一來因購併而變大的A企業和業績看好的C企業,自然而然地在原有的市場中展開更大的競爭。假設結果是A獲勝C敗退,那麼一勝一敗的C企業和一開始就敗下陣的B和D企業,結果都落入失敗一族。總之,實力主義社會中的比賽,非得打敗所有的對手才能得勝,宛如運動比賽中的淘汰賽。

上述的解說還不夠完整,還有一個重點。對那些屢戰屢勝、終於以王者的姿態稱霸天下的企業而言,接下來要面臨的課題我想應該是「驕慢」吧!讓我們看看當今世界,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面對歐洲、日本、回教國家、甚至在聯合國的場合,從政治、經濟到其他各種事務,經常用頤指氣使的態度指揮其他國家,這點由全球媒體的報導即可看出。

同樣的狀況不只是在國際政治上,甚至發生在企業、組織、個人身上,道理是一樣的。但是如果社會上完全沒有競爭,也會產生問題。就像共產社會,誰都知道他們的競爭力很低;最近有很多公立學校取消成績排名制度,運動會的比賽也不排名,顯得一團和氣,也有人認為這會有問題。總之社會競爭過度會讓人活得很辛苦,但毫無競爭的社會也會帶給人困惑。

在現實的社會裡,到底得到什麼樣的勝利才符合大家的期待呢?解決方案之一,也就是第一章提到過的,考量事物或競爭的方式不用淘汰賽而是聯賽(複合賽)的方式。還有一個問題,就算採用聯賽制度,但到底應該保持多少的勝和敗才是適當的,值得稱道的呢?

日本史上有一個人就曾提出很好的解答,他就是武田信玄。武田信玄的名言:「戰爭時能獲得五分的勝利是至高,七分是中等,十分(全勝)則是下等的表現。」

這個解說是說:「所謂的五分勝,表示還有努力和表現的空間;七分勝表示成績已經差強人意,開始令人產生懈怠的心;十分全勝則令人驕慢,士氣很快就會瓦解」這是正確的解答,也符合我想提出的結論——「人應該維持在五成勝或六成勝之間最佳,因為能維持不斷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加入網路書籤:
MyShareHemiDemiDel.icio.usfurlGoogle BookmarksYahoo! My Webtechnorati

文章連結:
《 職場AQ ─ 激化你的工作DNA 》
《 上司的條件 》
《 不可不防的13種人 》
《 別把自己做小了 》
《 成功主管的8個Know How 》
《 讓客戶喜歡你就對了 》
《 致勝的答案-威爾許為你解開74個事業難題 》
《 這是你的船,一定要讓它成為最好的 ! 》
《 5/8人生黃金律 》
《 假如你明天當上主管 》
《 PQ提高工作效能100招 》
《 簡報技巧 - 如何有技巧的表達出你的意見與想法 》

0 請按一下發表留言:

熱門文章 since 2009 Jan31

㊣ 關於我 About Me ㊣

我的相片
歡迎參觀小弟全家的部落格!請多多留下您的意見喔Welcome to our blog,please feel free to give us your comments.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BlackCat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