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 BIRTHDAY TICKER

baby

SEARCH

Google
 
2007年4月4日 星期三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V

https://lawrence-yeh.blogspot.com/2007/04/wealth-30-part-iv.html
https://lawrence-yeh.blogspot.com/2007/04/wealth-30-part-iv.html
online trading

財富的深層元素

某些深層元素是很明顯的,例如工作。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農村工作被工廠工作取代之前,我們的祖先多數從來沒有任何職位。當然不是因為有錢到不用工作(多數人都很窮),而是因為「工作」還未被發明出來--這裡所說的是以正式約定的工作換取約定的薪酬。就像蒸汽引擎和其他工業創新一樣,工作(job)與受薪勞動(wage labor)是三百年前才開始普及的。

在這段期間,工作地點從戶外移向室內,工作時間不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依照打卡鐘。薪資通常依工作時數計算。基本上這幾個特點便是「工作」的定義。

但這只是工作安排的一種方式。隨著新的知識性財富系統愈來愈成熟,未來可能「工作」的人很多,但保有「職位」的人較少。此一趨勢將大幅影響勞資關係、人資部門、法律與整體勞動市場。這對工會的發展顯然很不利。自工業革命以來,工作這個深層元素從來不曾出現如此深遠的改變。

分工(division of labor)和工作一樣可追溯到集獵時期,當時主要是以性別為分工依據,但不久之後便出現了轉捩點。

不知道讀者是否聽過「冶金學與故障分析訴訟顧問」或「收穫期後園藝學家」這兩種職業?我相信多數人都沒聽過。(第二個頭銜是非常專門的職業,他可以告訴你超市的蔬果塑膠袋要有多少小孔,才能讓足夠的氧氣進入,保持蔬果新鮮。)

一七七六年,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指出分工是「勞動生產力最大的改良力量」。這句話至今仍適用。但隨著分工愈趨精細,整合起來就愈困難、愈昂貴--尤其是在一個講求創新與競爭的經濟體裡。

到了某個階段時,整合的成本可能超越精細分工的價值。此外,專注狹隘範圍的專家可能只善於漸進式的創新,突破性的創新多半要仰賴跨學科成員組成的臨時編組--學科之間的界線往往因各領域的突破性發展而愈來愈模糊。受到影響的不只是科學家與研究人員而已。

為了迎接未來的財富系統,我們必須全面改革暫時性技能的組織方式,以便符合愈來愈短暫的目標。這是財富創造過程中最基本的一個原則。

不只是工作性質與分工方式在改變,長期來看,收入的分配也將出現巨大的變革。

深層元素的交互影響

上面討論的只是「基本面」底層的幾種元素,這些元素因自成一個體系而更值得重視。換句話說,深層元素的改變會互相牽連。這裡只是列舉數例,並未納入能源、環境、家庭結構等因素。事實上這些全部都在快速改變,隱藏在底層,撼動經濟的基本面。

許多深層元素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拿出來檢討。舉例來說,自一九七○年代以降,生物圈與財富創造的關係便屢次成為全球關注與爭議的焦點。

反之,一些與革命性財富最有關係的深層元素卻很少被注意。

因此我們要前往一個奇特未知的領域,探索三種變化速度最快、影響最大、最值得注意的深層元素--這三者無疑是形塑未來財富的重要力量。

完美的世界

在一個時間完美搭配的世界,朋友相約絕不會遲到,早餐的煎蛋絕不會放到涼,孩子都能準時回家。更理想的是存貨可以減少到零,進而節省下儲存、維護、管理、倉儲的成本。而且每次開會都能準時開始、準時結束。

但這會形成什麼樣的經濟?

經濟學有一句術語「均衡成長」(balanced growth),這個名詞被用來代表很多意思。有些人認為指的是將環境因素納入考量,有些人認為是將運輸或其他因素納入「成長」的定義。均衡成長可以代表資本與勞動投入(調整後的生產力)同步增加,也可代表在擬定政策時同時強調農業與工業。

在一九六○與七○年代,一群主張「均衡成長」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發展最好的方式是讓所有的部門依同樣的速度成長,所有的投入產出維持穩定的關係。這等於是鼓吹完全同步的發展--相信財富的持續成長仰賴齊一的步調。然而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

這些理論家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完美的同步化等於是將關鍵變數鎖在固定的關係裡,必然會使一個系統變得缺乏彈性、缺乏行動力、創新速度遲緩。這會形成一種零和的狀態,要改變就必須全部一起變,否則就統統不能變。全部一起變當然是非常困難的,更遑論等比例地變。

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經濟發展也需要「創造性破壞的春風」--藉由改造的風摧毀落伍的舊科技、舊產業,讓位給富爆發力的新事物。而首先要摧毀的便是昨日的時間表。

因此,所有的企業、金融系統、國家經濟都需要同步化與某種程度的非同步化。遺憾的是,目前我們欠缺資料與衡量工具來判斷兩者的界線是否遭破壞。關於經濟發展速度的研究還很原始--或可稱之為「時間經濟學」(chronomics)。

再也不必加班

可以確定的是,時間的調節已變得如此複雜與重要,甚至因此出現蓬勃發展的同步化產業。從一九八○年代至本世紀初,此一產業經歷了三次「大躍進」,目前的規模非常龐大,未來可望更加擴大。

一九八五年,世界性的工業工程師學會(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ngineers)出版《創新管理:論日本企業》(Innovations in Management: The Japanese Corporation),當時「看板制度」(kanban)一詞(西方稱之為「即時生產」〔just-in-time〕原則)幾乎沒有人注意,美國的製造業主要仍採用物料需求規畫(MRP)軟體。
物料需求規畫的目標是依據既定的時間表生產零件與產品。反之,由豐田發展出來的即時生產系統則是由顧客的需求變動來決定時間表,等於落實了彈性時間安排。

一九九○年美國國家製造科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Manufacturing Sciences)出版《與世界級製造業競爭》(Competing in World-Class Manufacturing)時,即時生產已成為美國最當紅的觀念,迅速傳遍整個製造業。

不久管理顧問也趕搭這班快速列車,加速了即時生產的實施。IBM、摩托羅拉、哈雷(Harley-Davidson)及數十家大企業紛紛採用。根據國家製造科學中心的報告,一項以美國二百九十一家製造業者與其他三十國的一百二十八家業者為對象的研究發現,「在各種提升生產力的方法裡,統計結果顯示只有與即時生產相關的方法能有穩定的效果。」即時生產的做法其實就是進一步縮減可容許的時間誤差,而這需要更精細的同步化作業。

企業界另一項大改變要歸功於顧問錢辟(Jim Champy)與韓默(Michael Hammer),他們在合著的暢銷書《改造企業》(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裡勸告管理者,當「重要的競爭者已成功縮短發展週期」,當組織對市場的反應太慢,或訂單姍姍來遲,或員工常常「加班趕貨」,表示你的公司需要「改造」。

同步化的風潮到了第二階段更是如火如荼。到一九九○年代與二○○○年代初,同步化的範圍已不只是單一廠商,而是整個供應鏈的改造。不只是最上游的零件製造商必須依照需求完成訂單,第二層的供應商也是一樣,如此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與減少存貨。主要目標是在各個層次加緊同步化作業。

甲骨文(Oracle)、SAP、PeopleSoft等數十家企業能夠以販售企業資源規畫(ERP)與相關軟體為重要業務,乃是因為企業家愈來愈需要更聰明、更精準的時間安排服務。目前認真投入同步化產業的顧問公司不下數百家,例如甲骨文或SAP負責賣軟體,而資訊科技顧問則負責軟體的運用。

世界最大的顧問公司之一安達信顧問(Anderson Consulting,現改名為埃森哲〔Accenture〕)能有明顯的成長,新的同步化系統是很重要的因素。該公司顧問安德森(David L. Anderson)與史丹佛大學李教授(Hau Lee)指出,「同步化的程度愈高,整個供應鏈的績效愈能提升價值。」這也是為什麼UPS送貨車上的廣告詞曰:「讓商業世界同步化。」

同步化產業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原因是:第一,尚未改造供應鏈或價值鏈的小企業將被迫改造;第二,供應鏈與銷售鏈的同步化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朝更深層、更周全的時間整合邁進。同步化業者當然不只是販售軟體,更希望能直接服務各層級的顧客一直到終端使用者。

將來同步化的範圍可能還不只於此,因為現在已有愈來愈多的產品最後送回給廠商循環利用,如歐洲的汽車和美國的印表機碳粉匣。這些改變使得需要同步化的供應商、銷售商、服務業者、使用者愈來愈多。最後一點,激烈的競爭使得廠商不得不求新求變,而每一種創新都會改變時間掌控的需求,也就有了再同步化的市場。

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了一個隱藏的矛盾,當你在一個系統的某個層次進行同步化,另一個層次便可能需要非同步化。

節奏錯亂的經濟

過去美國似乎有一種盲目追求速度的信仰,一群經營「專家」帶頭鼓吹企業要「跑在最前面!要反應靈敏!先射擊再瞄準!」這種過度簡化的建議導致廠商製造出許多品質低劣、測試草率的產品。結果當然是消費者被激怒,投資人不開心,經營策略出現盲點,執行長屢屢換人。問題的關鍵在於忽略了非同步化的問題,在於以膚淺的方式處理時間這個深層元素。

時間掌握不當可能損害甚至扼殺企業。這不只是個別企業的問題,企業之間的關係也可能受影響。不僅如此,傳聞證據顯示,許多產業、經濟部門甚至全球經濟都可能受衝擊。

時間稅

找一個曾經請包商建造或裝潢房屋的美國人問問看,你會發現原先預估的完工時間根本是一則神話,事實上常常一拖就是幾個月。不論是馬桶或抽屜拉環,需要的零件很少準時送達。更讓人挫折的是與都市規畫或營造官僚打交道的經驗(建造過程中必須向這些單位申請各種許可)。

加州一位知名建商要在高科技區興建數百戶房屋,我們請他細談遭到延擱的原因。他要求我們承諾不公布其姓名才願意開口,他的第一句話是「我很震驚」。但他看起來並不是容易震驚的人。

我們的建屋成本(包含土地)是二十二萬八千美元,按常理需時一百二十天。結果我們卻花了一百八十天,這表示十一萬美元的貸款要多付六十天的利息,等於每戶多付一千七百四十一美元,如果利率調高當然就更多了。這還只是計算實際興建天數,不包括申請許可、通過環評、政府未如期安裝水電瓦斯的延遲成本。

下游包商根本沒有按時上工,水槽送來時發現有瑕疵,只好退回等待重送。萬一耽誤到下游包商,他們下次承包時便會要求收更多錢。另外還有其他費用,例如財產稅、管理費等。我聘請來監工的管理公司收費愈來愈高,真不知道萬一買主因延遲而取消訂屋怎麼辦?

我請會計師估算時間耽擱的成本--事實上我已經把時間掐得很緊了--算出的結果是將近造屋成本的百分之四。大建商或許有辦法把成本壓低一些,但如果是個人自建,成本就更可觀了。時間被耽擱形同被懲罰--類似一種時間稅。

美國每年新建屋約花費五千四百四十億美元,以百分之三到五的時間稅計算(浪費、不準時、作業步調不一等的總成本),等於每年高達一百六十到二百七十億美元。

以一間房屋十五萬美元計,等於是每十年可以為低收入戶多提供一百四十萬戶房屋或公寓,對解決無住屋者的問題不無小補。

這還只是住宅建築的部分。上述浪費成本的作業方式又反映(或導致)供應產業與勞工的發展步調不一。牆板、隔音隔熱材料、木工短缺等是常有的事,繼續探究下去,成本自然是愈築愈高。

如果說建築業是發展步調不一造成的錢坑,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例子--美國龐大的國防業--又該怎麼看?

這個產業的產品內容很廣,從最高科技的通訊設備、衛星、武器到相對簡單的襯衫、靴子等都有。這個產業經常因成本浮濫、浪費、缺乏效率被國會批評,七百美元的鐵鎚或馬桶座(不論是否屬實)在美國已成為浪費的象徵。

值得注意的是,一個產業的步調不一,有時可能一部分與外在因素有關,國防產業便是如此。為防杜腐敗與提高效率,美國國防部有一套非常龐雜、繁複、麻煩的採購過程,其中很多部分是國會規定的,結果卻因太複雜而導致很多廠商根本不願競標。更糟糕的是,真正願意承做的廠商最後往往發現陷入國會構築的籠牢。

《國際武力期刊》(Armed Forces Journal International)言簡意賅地道出問題所在,「當面對二十年的威脅時,政府的反應是在五年的國防計畫裡設計十五年的方案,以三年的人事與一年的經費來落實。」

我們看到了單一企業、多家企業以及整體產業步調不一的結果。然而當兩個相關產業以不同的速度發展時,步調不一的影響更不可小覷。

新時間觀

一架從波士頓飛洛杉磯的美航七五七班機接近洛磯山脈時,機上一位六十二歲的乘客泰格(Michael Tighe)的頭與手臂突然搖晃斜向走道。坐在他旁邊的護士妻子立刻知道要發生可怕的事了--泰格因心跳不規律而無法輸送足夠的血液到腦部。眼看就要危及生命,這時空服員突然拿了一樣裝置過來。

空服員將電極導線黏到他的身體,展開一次又一次的電擊,最後真的從鬼門關前將他救回來,泰格成為第一位在機上靠心臟去顫器(defibrillator)救命的人。這項裝置是兩天前才安裝到飛機上的。

社會與經濟也會發生類似心臟的早期收縮、頻脈、顫動、撲動,呈現「混亂的」不規律與劇烈震盪。雖說自古以來就是如此,但由於各部門改變的速度不斷加快卻又各不相同,非同步化的問題愈來愈嚴重,而且我們顯然並沒有隨時準備好去顫器。

當我們的機構、企業、產業、經濟步調不一時,對我們每個人有什麼影響?萬一我們愈跑愈快,愈來愈喘不過氣,最後會如何?我們究竟是如何被時間與速度套牢的?

訂作時間

過去的工作都有標準的時間,對無數美國工人而言這個標準是「朝九晚五」,通常會有三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的午餐時間,加上固定的假期。在勞動契約與聯邦法令的保障下,超時工作對雇主而言成本太高,偏離標準時段也不符合利益。

於是無數的人每日彷彿按著節拍器規律生活,固定時間起床,吃早餐,通勤到辦公室或工廠,做完固定的班次之後在尖峰時間通勤回家,吃晚餐,看電視--每個人的步調都不會差太遠。

這樣標準的時間安排從工廠擴及生活其他層面。就像工廠一樣,工業時代幾乎所有辦公室都有固定的標準時程。同時學校也讓孩童遵循類似的時程,為工廠儲備新一代的工人。在美國常看到醒目的黃巴士載著一車學童,他們不知道自己正在為將來通勤上班做準備。學校鐘聲響時,孩子們便展開一連串標準時數的課程(至今依然是如此)。

然而這一切準備並不符合今日的需求,因為新經濟的運行係依據完全不同的時間原則。昨日的標準化時間被細細切割,時間的安排從集體化走向客製化。或者應該說,隨著產品與市場愈來愈講求個別化,時間的安排也出現同樣的趨勢。

24/7的未來

隨著講求速度與不規律的趨勢,出現了另一項時間安排的改變--從間歇變成持續不斷。我們看到24/7的現象快速蔓延到各行各業,從飯店商務中心到報紙印刷廠都不例外。在日本,美容院、健身房、超市、連鎖商店的營業時間都愈來愈長。許多Maruetsu超市與Aeon Maxvalue商店根本是二十四小時不打烊。早稻田大學行銷教授野口友男(Tomoo Noguchi)分析,深夜營業的銷售額將成長到日間銷售的百分之五十。

要一窺未來的夜生活,不妨到巴西庫里提巴(Curitiba)看看。這裡除了有國際Linux套件廠商Conectiva公司及另外二百家軟體公司,同時更被視為模範「綠色城市」,吸引來自全球的建築師與都市計畫專家來觀摩。

某個深夜,我們陪同前市長雷勒(Jaime Lerner)參觀他們的「二十四小時街區」(市長本身受過都市計畫訓練)。第一條街熱鬧地開著許多新的咖啡廳與餐廳,眾多年輕男女坐在那裡笑著揮手喊:「雷勒!」第二條街計畫要安置二十四小時的專業服務--醫生、牙醫、律師。再下一條街是二十四小時的市政辦公室,市民隨時可以去申辦證件、執照或其他業務。

持續不斷的服務容許每個人安排自己的消費時間,進而促成更不規律的時間安排。於是,無論是生產或消費,時間與速度都變得愈來愈複雜與「小眾化」(de-massified),這又會對各行各業及各層次的經濟活動產生實際上的影響。

這個趨勢在金融業最明顯。有了網路電子通訊,人們可以在股市收盤後進行買賣,網路交易迫使絕少改變的證券交易所也不得不考量延長交易時間,未來的交易系統可能是永不休息的。

現代人必須不斷追求更快的速度,但也能夠將時間做更細膩、不均等的切割,加上電子設備強大的功能與速度,產品可以分別訂價(unbundling),付款時間愈分愈細--種種趨勢顯示將來的貨幣流動未必會在固定的日期(如週五晚上或每個月十五日)達到高峰。

速度加快、不規則化、持續不斷等趨勢的交互影響形塑出時間的新風貌,但這些還只是部分的改變,並未完全呈現出工業時代時間觀被二十一世紀時間觀取代後的樣貌。

如同我們在《未來的衝擊》所說的,這些不斷增強的趨勢將對社會造成許多影響:人、事、地、人際關係與資訊在工作與生活中的流動會更快。用過即丟的產品會愈來愈多--現在已有拋棄式照相機,明天可能出現用過即丟的電話。不只是產品如此,構想、事業模型乃至人際關係都是。

加入網路書籤:
MyShareHemiDemiDel.icio.usfurlGoogle BookmarksYahoo! My Webtechnorati

文章連結:
《 我家小孩會理財- 5-18歲財務學習 》
《 穩健理財十守則 》
《 Life理財學 》
《 乖女孩賺不到大錢 》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V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V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II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I
《 Wealth 3.0 ─ 托佛勒 財富革命 》 part I
《 理債女王的金錢智慧 》
《 快樂小富婆提錢致富 》part II
《 快樂小富婆提錢致富 》part I
《 選對時機買對股 》
《 羅傑斯教你投資熱門商品 》
《 贏回財富 》

0 請按一下發表留言:

熱門文章 since 2009 Jan31

㊣ 關於我 About Me ㊣

我的相片
歡迎參觀小弟全家的部落格!請多多留下您的意見喔Welcome to our blog,please feel free to give us your comments.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BlackCat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