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Y BIRTHDAY TICKER

baby

SEARCH

Google
 
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2007.6.28 ~ 轉載 : Neil's 機頂閃燈活用技巧 part II (完結)

http://lawrence-yeh.blogspot.com/2007/06/2007628-neils-part-ii.html
http://lawrence-yeh.blogspot.com/2007/06/2007628-neils-part-ii.html
free web counters


意中在syshen的blog裡發現了這篇機頂閃燈技巧的教學,因為覺得內容深入淺出,又有實例佐證理論,實為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在徵得syshen的同意後便將此教學(共2篇)轉載到小弟的blog。而且這文章是由一位大師 Neil Ven Niekerk 所原創,把原文翻譯成中文版的是pocketpcian,真是太厲害了。在此對這三位前輩致上最高的敬意和謝意,希望攝影的同好們可以多多去逛逛他們的網站,彼此交流觀摩一下,推薦給大家:

原文出處:
《 PlanetNeil- techniques for better on-camera flash 》

中文翻譯出處:
《 站在敗與不敗中間- 閃燈活用 (譯) 》

新排版出處:
《 syshen's blog- Neil's 閃燈技巧第二篇(完結) 》


以下所有內容及圖片版權依舊屬於 Neil 以及 pocketpcian ,如有疑慮歡迎來信告知,謝謝。

syshen 前言:

這是針對怪醫所翻譯自 Neil's 的機頂閃燈技巧整理的第二篇,不過在文前,我再次重申,以下所有內容均非出自我手,都是怪醫努力翻譯的成果,我之所以要轉貼到我自己的 blog 是基於看到好文章想要收藏的想法,所以我會略作整理,至於關於內容的討論,希望大家盡量可以前往怪醫的 blog 討論。此外,在轉載前我也徵得怪醫本人的同意,但是如果你另有疑慮,也歡迎提出來讓我瞭解,謝謝。



正文開始:




戶外閃燈使用



說的粗略些,室外閃燈只有兩種打法

  • (輕輕的) 補光
  • 把陽光下的陰影消除

當然,在兩者情景的中間,有非常多的可能性,為了簡單說明,下面我會有些範例。

正確的對現場光測光 這是外閃燈成功的關鍵,知道 ISO/光圈/快門 之間的變化與互相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三張圖其實拍攝時都很簡單,我正確的對背景測光,然後閃燈直打,不過我的閃燈出力是調低不少。


這裡的關鍵,在於分開控制三個彼此相關的因素,是的,那就是快門速度、光圈大小以及感光度 ISO 值


當我在戶外攝影的時候,如果用 Canon 相機,我通常會把出力調低 2-3 格,不過如果是帶 Nikon 相機的話,我不會拉低那麼多,通常大概是 1.3-1.7 格,因為 Nikon 有個特別的 TTL BL mode ,可以自動平衡閃燈出力與現場光強度。



這張的想法是把陰影消除,特別是要消除目標眼皮上面的陰影,閃燈理想上應該完全察覺不到,而且也只僅是用於補光,另外我要提一下,這張照片是用 Fuji S2 照的,只是我想說明一下我用過很多不同的相機,並且拿張照片出來毒你們一下而已。


 



閃燈直打,不過我有把出力調低,因為我只想稍微補點光而已。

設備與設定:
Nikon D2H
Nikon 70-200mm f2.8 VR
1/250th @ f3.5 @ 20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TTL flash: -1.7 exp comp

利用大光圈來達到淺景深的目的,我希望秋天的黃葉在背景鋪陳的如夢似幻。

快門速度的選擇是先對著新娘的臉測光,確保在沒有閃燈的狀況下臉部也可以曝光正常。




















這張也是利用同樣技巧在陽光下補光。

重點就是先對背景測光,把閃燈的出力調小。

specific settings:
Canon 1Dmk2
Canon 70-200mm f2.8 IS
1/250th @ f2.8 @ 100 iso
手動曝光; 評價測光
TTL flash: -3 exp comp






除非你想要讓陽光爆掉或是陰影部分黑的不能見人,不然就得好好想個辦法來讓整個畫面的曝光控制在寬容度之內。


最簡單的方法還是外閃 (請抬頭看一下本篇的標題),在這個例子中,新人站的位子根本就是大逆光,所以我得從閃燈中打出很多光出來,才能把陽光和人臉的差異變小,所以閃燈不能設定成前兩張那樣減很多,這雖然跟我前面講的有點不同,但是在這種情形下還是必要的。

specific settings:
Canon 1Dmk2
Canon 24-70mm f2.8
1/250th @ f8 @ 200 iso
手動曝光,評價測光
TTL flash: 0 exp comp

 





手動曝光、TTL 閃燈


本章字多無圖,但是堪稱本篇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章節,作者在本章毫不藏私的把多年心得與工作流程、想法及小秘訣傾囊以告,讀完前面幾章,還在疑惑臨場上陣該怎麼辦的朋友,請務必精讀本章。

我總是用手動曝光模式拍照,因為....

  • 我想要正確的控制曝光
  • 我希望曝光的調子可以連續
  • 我希望控制景深
  • 我希望能跟上隊伍以及自己的運動速度

除了手動曝光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作到。
有時候我會用 P mode,特別是拍攝場景常常在陽光下或是陰影中換來換去時,但是這種情形不多,大多數時候我自己控制曝光,讓曝光的調子一致,以及盡可能的正確。

新手常常使用相機的自動模式,也因此會常常把錯誤怪罪到相機。其實有時易地而處仔細想想,選擇曝光值是攝影師應當好好學習的工作,也是一種責任,那不是相機的工作,使用手動曝光時你自己去控制全場,所以問題來了,*你* 要自己去找出問題在哪裡而且自己去找出答案,你自己控制,別丟給照相機


我知道你下一個問題會是: 好吧,我不選 P 模式或是 Auto 模式,不過不用一定要 M 模式那麼硬斗嘛, 光圈優先 (Av or A) 模式怎麼樣?

還是不建議...理由則是:

  • 照相機的測光會受到物體表面材質的反射性質的影響,並且把他接收到的光線當作 18度灰,就算是矩陣測光或是評價測光這些比較先進的測光方式,他也只是接受到光之後猜測你想怎麼照而已。
  • 如果你使用 P mode 或是 Av mode 拍攝並且使用 TTL 閃燈當作你主要的光源的話,拍完一張成功之後,你的照相機會自己去改變快門速度,這樣下一張你快門速度就變了,現場光的調子也就跟著改變。


自動測光有其先天的限制,而在各種情形下機器都會有些盲點,對一個場景淡色或暗色的地方測光會不同,加上閃燈也會不同,最糟糕的是它通常猜不到你想做甚麼,有時候你想讓照片中高光的調子偏亮一點,或是暗處更陰暗些,這樣你就得在自動模式裡面不同的測光值裡猜一個。

基於相同的理由我也不使用曝光補償 (怪醫: 你都用手動曝光還管那幹嗎?) 但是...因為我不是在棚內拍攝,我一定會使用閃燈補償。外景的物體反射程度與色調差異,所以相機上的測光數值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我也需要不斷的變化閃燈補償的量。


So .... 要怎麼測光呢?


在使用底片機的時代我會用個閃燈測光錶來測閃燈出力,至於背景光我就只用照相機內建的測光機能而已。

數位時代來臨之後,我幾乎沒有改變測光的方式,當然數位相機袋給我們更多方便的工具。現在,對我來說測光的流程大概是

  • 看一下相機 (對背景光線) 的測光
  • 看看直方圖 Histogram
  • 看看要抓的景裏面會不會有高光過曝的現象 (會閃動)
  • 看看 LCD 裡面的影像看起來怎麼樣 (這不太做得準)
  • 經驗 (這....報告老師,我這台沒有這個....)


沒有一種測光的通則可以套用在所有的景,測光是多種技巧與工具的結合,應該善用每一種工具來確保曝光值是正常的


只有現場光, 不使用閃燈的狀況


我強烈的建議 99% 的時候都用手動模式來拍攝,因為當你在同一個戶外的景攝影的時候,那個景所需要的曝光值通常不會變動很多,這樣你一系列的照片看起來調子便不會相差很多。不管..

  • 不管構圖怎麼樣
  • 不管你用的是廣角或是望遠
  • 不管你要照的東西表面反射程度如何 (有時會有那種很會反光的或是有大片高光)
  • 不管你有把沒有把天空納入影像裡面


如果在同樣均質的光線、同樣的場景下使用自動的模式去拍攝,你用廣角、用望遠、直拍或是橫拍、高角度或是低角度去拍攝的時候曝光值都會變化,除非你改用手動曝光,手動曝光是你唯一可以保持影像光影調子一致的辦法。對於後製來說,你的曝光都是相同的調子會讓後製簡單許多。


這是現場光,那接上閃燈又如何?接上閃燈,老實說,會複雜的多。


手動閃燈設定


如果你的閃燈距離攝影對象是固定的 (例如棚內) ,那麼手動調整閃燈會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你大可以使用個閃燈的測光錶來幫忙你決定最佳的曝光效果,你可以輕鬆的用自己選定的 ISO 與快門大小來自己設定閃燈的出力。


如果你用機頂閃燈,而且你跟攝影對象的距離也保持一定的話,手動調整閃燈也不壞,搞不好比 TTL 更容易,這樣更容易保持你的作品曝光的一致性,用數位攝影的好處就是可以多試幾次,從中找出最適合當時情境的組合出來。不過,如果你是一個人作業,TTL 閃燈還是最方便的。


自動/TTL 閃燈


當你把閃燈架上相機之後,你開始跟你的攝影對象到處走來走去找景拍照,這個時候手動閃控制就不太好用,你應該改用閃燈的自動模式或是 TTL 模式,數位時代的便利性,就是像這樣。


有時候閃燈的出力會受到景物表面的反射性質或是色調的影響,要記得,你的相機測光會傾向於把視野框內所有的東西平均後當作中央色調,不是白,更不是黑, 而是十八度灰,而對於閃燈出力的自動控制也是如此。這代表有時候你必須自己駕馭閃燈補償才能得到最符合你理想的作品 .... 尤其是你的閃燈是最主要光源的時候。

如果你的閃燈用處只是在陽光下補光,那麼最好的用法是柔柔的直打補光,那也意味著你必須把閃燈的出力降低,閃燈的光線就比較不會影響曝光量,因為你主要的光線來源是自然光。


當你在戶外攝影的時候,我通常會把 Canon 閃燈調 -2- -3 ,不過用 Nikon 相機時只需要 -1.3~-1.7,因為 Nikon 閃燈有 TTL BL 模式可以平衡現場光與閃燈出力。

不過要調低多少量,也牽涉到你想要補多少光,你如果拍個在陰影中的人,而背景還有太陽,那麼就需要補光補的多些,這時閃燈補償大概是0。

精通閃燈補償並不容易,這沒有必勝公式,如果有人跟你說他只用一種方法就可以通吃各種場景,那麼,他一定在騙你。

有一點很重要,你應該要先在腦子裡想像一下,每種場景心理要有個底,舉例來說,如果我在室內而閃燈是最重要的光源的話,我的 ISO 會設在 400 左右,光圈開很大,而且把快門速度放慢,差不多是 1/40 秒上下,當然這個可能會受到現場設定的影響。


我會把 Nikon SB-800 開在 TTL 模式 (這是室內,不是 TTL-BL),而且多半會把閃燈補償設在 +0.3,因為在室內通常閃燈是主要光源。

用 Canon 的話,我的相機是用小兔子 (1D Mk II),通常會把閃燈補償調整在 +0.7,以這個當作一個基準點來上下調整 (我聽過拿 20D 的攝影師也這樣調),不過小兔N (1D MkII N) 就不是這樣了,閃燈補償應該設在 05D 跟小兔 N 一樣 (真複雜 ....Orz),同時,使用小兔/小兔N 的時候,我會把 C-Fn 14 項設在『平均測光』,我發現如果閃燈是主要光源的話,這個設定下照出來的作品,測光效果比較能期待。


當婚禮眾從陰暗的室內向明亮的室外移動的時候...我跟著走下教堂樓梯的時候,會做三件事情

  • 把 ISO 調整到機身提供的最低
  • 把快門速度拉高到最快的閃燈同步快門
  • 我把光圈從很大調整回適當的大小


如 果我在室內是 f2.8-4 在拍,那麼到了室外可能光圈要縮一下,以 ISO 100, 閃燈同步 1/250 的狀況,在室外大概光圈需要縮到 f11,所以我會以 f11 為基礎試著照幾張外面的景,看看直方圖 (histogram) 表現怎麼樣,有沒有高光過曝在閃的地方,然後再微調一下,這大概只需要幾秒鐘,然後就可以輕鬆應付室外的拍攝了。


多雲陰暗的日子需要用的光圈跟艷陽天的 f11 不太一樣,但是,如果拿的是 Canon DSLR 的話我還是會保持 ISO-100, 1/250 的設定,如果是嚴重多雲陰暗的天氣,我可能會提高 ISO 到 200,盡量保持快門在最快同步速度。

拿 Nikon DSLR 攝影的時候,我會從 ISO100, 1/250, f10 開始,這是因為不同廠家的感光度有一些小差異的關係。

所以當我步向室外時,隨著走下教堂階梯的腳步,我的照相機早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不用去操心設定的問題,全是因為我有用腦子先計畫過。


曝光補償


斯斯有兩種,曝光補償也有兩種

  • 整體的曝光補償
    是在機身上面設定的,在 Nikon 照相機上會影響現場光以及閃燈兩者相加之後的曝光值。而在 Canon 照相機上則只會影響現場光的曝光值,不會去改變閃燈出力。
  • 閃燈的曝光補償(閃 燈補償)
    則只影響閃燈的出力,不影響機身對於現場光的捕捉,這個補償一定可以在閃燈上面單獨設定,另外,有些機身擁有可以遙控閃燈出力的閃燈補償設定項,所以你的眼睛不用離開觀景窗便可以調整閃燈設定。(譯註: 例如 Canon 20D/5D 以上或以後同級的機種,按下閃燈補償鍵便可以在觀景窗內看見數值並且調整)

閃燈補償是用來配合自動閃燈模式的,不過對於大部分的 Nikon 相機來說,在手動模式下調整曝光補償會改變閃燈曝光效果 (譯按: 我原先有點懷疑,不過 shouea 有幫我們澄清這是真的),而對於 Canon 相機來說,在手動模式下你沒得調整機身曝光補償 (大黑輪會用來改變光圈)


閃燈的補償,是用來在 TTL 或是 Auto 模式下調節閃燈出力,很顯然的,你在手動模式也無法設定閃燈補償。 (都手動了還補償誰啊?)


首先..我們要提到整體的曝光補償


很多新手再使用曝光補償時最需建立的觀念是

  • 調子亮的場合補償要加
  • 調子暗的場合補償要減 (或曰: 遇白更白,遇黑更黑)


為什麼要這麼作?因為你的相機測光系統是把它測到的值當作中間灰。


因此,當你在使用自動閃燈 (Auto 模式或是TTL 模式) 的時候,遇到高光為主的場合測光系統會把它當作中間灰,遇到陰影為主的場合他還是把它當作中間灰。你可以想見,如果你要攝影的某人穿著白衣站在白牆前面,則相機測光後給出的曝光值是不足的,因此你要把補償拉高。黑衣人站在暗色的磚牆前,整體偏黑的場景,也一樣會讓測光系統誤判,皮膚這些相對高光的地方便會過曝。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可以讓你有更清晰的概念....


假設目前現場光線 是單一而且一致的,所以我們一定能找到一個最符色的 ISO/光圈/快門組合,如果我們攝影的對象穿的是全黑或是全白的衣服,那麼照相機的測光值就會變動。然而這個時候現場光線是不會變的,意即你的測光值是不應該變動的,所以你就必須對這個被偏移的測光值作些補償把測光拉回來。


如果你堅持使用自動曝光模式 (Av/Tv/P/Auto 都算),你就必須使用曝光補償,針對每一個場景,無論是在背景或是人物的衣服,都有不同的光/暗的比例,以不同的比例影響相機的測光,所以可能都會需要不同的補償值。


同樣的,如果你使用自動閃燈 (Auto 或是 TTL),你也必須持續的調節閃燈補償的量,這個量,視乎你要拍攝的場景的色調。


請回到上一章,你會更深刻的了解為什麼在把曝光模式設定在自動模式會比手動模式更辛苦。


這是我幾乎只使用手動曝光模式的重要理由,但是你接下來一定會問我一個很好的問題,就是.....那我為什麼要使用 TTL 或是自動閃燈模式而不是手動 ....

答案就跟我在前一章回答的一樣,在我這些拍攝的場合裡, TTL 或是自動閃燈模式比較方便,但是這同時也讓我必須頻繁的調整閃燈補償。

好吧,讓我們繼續往下談。


補光時的曝光補償


補光的時候,你大多是需要把閃燈的出力降低,補光不要補太多,一點點就好,這個狀況下你的閃燈補償應該設置在 -1 ~ -3 EV 之間。減多少,取決於你的對象的色調。


當閃燈成為主要光源時,你要把閃燈補償拉高大概 0 ~ 0.7 EV 之間,看你用什麼相機與什麼場景而定,變動範圍大概是 -2 EV ~ +3 EV 之間

我這裡要再次強調,沒有一個萬用的算法告訴你可以補多少或減多少,因為有太多因素牽涉,不可能有萬用公式。

有好些因素會影響閃燈與相機的測光,在這樣的因素變動時你應該要知道去調整,這些因素包括了

  • 被射對象的反射性質
  • 你的畫面中,模特兒占了多少份量
  • 對象距離背景多遠
  • 對象是在畫面中心還是邊緣
  • 相機本身對於測光及閃燈曝光補償的演算法
  • 現場光 (這跟相機的測光演算法有關)
  • 逆光 (大逆光的時候一定要補光捕很大)


把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考慮就可以知道要補償多少的量,隨著經驗值增加,你會覺得越來越容易。

只用來補光的時候,-2EV 看起來跟 -3 EV 其實差不很多,重點是無論你怎麼補,最後的照片也不會過曝或是不足,但是如果你用閃燈作為主要光源,那麼這樣一整格差異的曝光量看起來會非常醒目,會毀了這張照片。在補光時沒那麼嚴重,不過小心的控光還是很重要,也是本章的主題。


補光時如何設定最適當的閃燈補償...


接下來看看機身的設定與測光如何影響到補光的表現。

這兩張範例,我希望能告訴你一件事,如果你覺得你的補光讓對象看起來太突出,多半是因為你對現場光的測光並不理想。



兩張都是用小兔N 拍攝的,閃燈補償設在 -3EV,但是看起來差很多,那是因為我對現場光曝光值設定的差異。

左: 1/500th @ f2.8 (@ 100 ISO)
右: 1/250th @ f2.8 (@ 100 ISO)

(這兩幅照片都是機身直出無任何後製,左側很顯然是曝光不足的)


我對現場光線的曝光量有一格的差異,佳能相機的閃燈補償 - 就我所知 - 現場光線的曝光值差異有一格之多並沒影響到他的閃燈補償值,只單純的跟光圈變動有關。

很顯然的,左側的影像 (快門較快,因而曝光值少了一格,現場光顯得很暗) 閃燈看起來很明顯,看看眼白的部分,左側明顯多了。


Nikon 閃燈系統除 TTL 之外還有 TTL BL 可以選擇 (一般 TTL 或是矩陣 TTL),在 TTL-BL 模式下,相機會衡量現場光的明暗,跟閃燈出力一起考量而降低閃燈的出力。在我的經驗中,比起現行的 Canon 系統,Nikon 系統在補光時可以補的更少些也無妨。


這邊做個小結論,你最好去了解一下你的相機跟閃燈搭配起來,在不同的場景與光源中究竟是怎麼運作與互動的。 (譯按: 曝光補償與閃燈補償的關係),這只有經由不斷的練習與實戰才能真確的知道。你要了解你的相機。


Nikon 相機...累計的曝光補償


我用過的 Nikon 相機即使在設定為手動曝光模式時,改變整體曝光補償還是可以的,這樣你便可以騙過測光系統。

Nikon 相機的整體曝光補償與閃燈曝光補償是可以累計的 ....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機身曝光補償設在 +1 ,閃燈補償是 -1 ,這樣出來整體的表現會互相抵消 -- 當然這個場景只能用在現場光已經比較暗,你用閃燈當主光源的時候。

當現場光比較亮的時候,閃燈只是用來補點光,這時演算法就不太一樣,你也必須考量最高同步快門與光圈對景物的影響,這時候閃燈與曝光捕場兩者的消長就不一樣了。

Canon 相機的邏輯不一樣,閃燈的補償和整體曝光補償是不連動的,與 Nikon 不一樣,因此當設定為手動曝光模式的時候,你只要管閃燈的補償就好了,不需要考慮它會不會被機身曝光補償所影響。

(別問我在自動曝光模式之下閃燈補償或曝光補償會怎麼樣變化,因為我幾乎只用手動曝光模式拍照,這題我不會,施主,這個問題,要問你自己)


更多跳燈實戰分享


跳燈的效果,很大部分取決於攝影者是不是有留心該如何使用現場光,以及現場光的方向。最後再把跳燈的效果加進去考慮,看是要補光或是當做主要光源。

我們有很多方式可以去跟現場光配合,可以選擇加強現場光的效果 (燈頭打往現場光的來處) 或是選擇打反方向,把陰影消除。

無論你怎麼想,只要好好想過,相信作品會證明你的努力。不要呆呆的只會直打,或是在不恰當的時機向前 45 度打。

我在這裡再舉一些範例出來

跳燈前:


這照片是在布魯克林的一間餐館照的,遠眺著曼哈頓的天際線,室內燈光昏暗,外頭雖然是陰雨暮色,比起室內卻仍然要更亮。我得用機頂閃燈來平衡這兩個景的光線差異。

跳燈後:

Canon 1D mk2N;
580EX speedlight;
Canon 16-35mm f2.8


我先對戶外測光,並且先試拍一張,設定是 1/15 @ f4 @ 800 ISO,16-35/2.8 則是大光圈的超廣角鏡頭。接下來我對著我的右後方的天花板打跳燈,試拍一張之後,我決定大概總共要加 0.7EV。雖然快門速度不快,但是我沒有太擔心手震的問題,如果我好好拿穩相機就沒事了,但是不打閃燈鋼琴師會太黑說。






這張照片是在教堂裡舉行婚禮時拍的,光線還算可以,現場光的曝光值設定在 1/80th @ f2.8 @ 16oo ISO

牆壁是淡色的,我開著閃燈給新娘照了好些照片以便挑選。


如果你注意看新娘的臉,你應該馬上能猜到我往哪邊的牆壁跳燈 ─ 是的,是右邊。


specific settings:
Canon 1D mk2N
Canon 70-200mm f2.8 IS
Canon 580EX speedlight
1/160th @ f2.8 @ 800 iso
TTL flash: +1.3 exp comp
























這是我替新人在 Aruba 島 (譯按: 南美洲北方的一個君主立憲小島國) 的婚禮所拍攝系列照片的一張。日頭已經下山,顏色變的冷起來,我讓我女兒在我背後兩米左右撐起一張金色的 Lastolite反射傘,讓我可以往後跳燈。這樣得到的跳燈是一種很溫暖很可愛的顏色,我希望可以模擬出五分鐘前太陽將要落山的顏色。影子比較生硬些,不過還算柔,而且我覺得這樣看起來還蠻自然的。另一方面,這個影子也讓光線跟從左邊來的自然光一致,而能融合在一起,當然我有計算過需要多少的閃燈出力。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N;

Canon 24-70mm f2.8;

Canon 580EX speedlight
1/100th @ f4 @ 640 iso;

TTL flash: +0.3 exp comp



當天稍早的時候,我有用橘城 (Oranjestad, Aruba 的首府) 特別的建築物來當作背景拍攝,照的是同一組新人。

日正當中,所以我得用上閃燈來打亮陰影,由於沒牆壁打跳燈,所以我只好直打。直打是個權宜之計,因為我必須很快就照完收工,而影像也必須還可以見人,沒時間慢慢磨。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N
Canon 70-200mm f2.8 IS
Canon 580EX speedlight
1/1000th @ f4 @ 100 iso
TTL flash: -3.0 exp comp




















下面這張作品的打法跟前面教堂裡新娘的那張一樣,我必須好好考慮我到底該往哪邊的牆壁跳燈,因為這個決定將會影響成品中光的走向。伴娘們就站在旁邊的走道上看著新娘,我很幸運的可以用跳燈去打亮背景的伴娘群。我向左後方打閃燈,閃燈反射的面是天花板以及一部份我後方的牆壁。這樣打跳燈看起來光線是正對著新娘的臉,讓她的臉比較立體,(向上打跳燈會讓影像流於平淡,而且會有討厭的陰影在眼睛下面)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N;
Canon 24-70mm f2.8;
Canon 580EX speedlight
1/80th @ f4 @ 640 iso;
TTL flash: +1.0 exp comp
你從閃燈補償的值可以看出來,這張我的主要光源就是閃燈而已,不過即便是如此,我還是設法讓現場光在這張作品上也有留下一些痕跡。



發現!自然光之美


這裡我要用實力來證明,我....我不是一個閃燈強迫症的人 (整個根本就是 ...XD),我也是知道怎麼去把閃燈的開關關掉的 ........尤其有的時候執事會說在婚禮進行的時候不准有閃燈,恩...這種情形是可以理解的


有的時候,現場光就很棒了,完全不需要打閃燈去打亮陰影或是加強效果,連試都不用試,甚至有的時候打閃燈會破壞現場光的完美氣氛。

但是有一件事情請記得,就跟本篇其他章節一樣,我們一定是要非常了解現場光的效果與方向之後,才做出這個決定。





婚禮進行的幾分鐘前,主持婚禮的拉比 (猶太教的教士) 告訴我說他不准人用閃燈。這個時候,就是 f1.4 大光圈鏡出動的時候啦。

設備與設定:
Nikon D2H; Nikon 85mm f1.4
1/100th @ f1.4 @ 500 iso /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設備與設定:
Nikon D2x; Nikon 70-200mm f2.8mm AF-S VR (小黑五耶)
1/500th @ f4 @ 400 iso /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我請新娘新郎一路沿著向花園的小徑跳著舞過去,這時我接連拍了好幾張,這是其中的一張。

裙襬飛揚,如三月的風。

這麼美的場景,我不需要用閃燈,因為我距離新人也有點遠了,再者,這時候,描寫肢體的姿態才是重點,臉上的表情反而是次要的了。


這張是在飯店大廳照的,柱子的紋飾裡面嵌著鎢絲燈泡,我只用那燈泡當作光源。


我請新娘稍向前傾,靠向燈光,請新郎向前親密的環抱著她。


這裡閃燈完全沒有必要打,打了只會破壞這個美好溫馨的氣氛。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N Canon 24-70mm f2.8
1/125th @ f5 @ 64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我把白平衡設在讓畫面看起來很偏暖調,因為這暖調能更烘托整個的氣氛,這時不要頑固的一定要用 "正確"的白平衡。



我在婚禮的時候直拍橫拍每張都給他用閃燈,一支用不夠,還要離機閃。不過當負責婚禮錄影的錄影師拿著燈跑到新娘背後去取景的時候,我靜靜的把閃燈關掉了,只有婚禮錄影的燈打在新娘背後當作光源。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 Canon 70-200mm f2.8 IS;
1/125th @ f2.8 @ 80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這次我還是讓畫面的色調維持非常暖的暖調,不管怎麼樣,這樣就是比正確白平衡要好很多。






















這張我還是一樣用了婚禮錄影的打光,而且這次他們真的幫了大忙,在新娘新郎臉上做出類似『聚光燈』的效果。


其他的光源,就是在室內散置的白熾燈而已。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 Canon 50/1.4
1/80th @ f1.4 @ 125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DJ 打出來的氣氛燈剛剛好很適合當作背景 (又是燈當背景),比起用閃燈,我更喜歡沒有用閃燈的這張,鏡片產生的耀光完全符合現場的氣氛,而且讓這氣氛更強烈了。(老師,如果我買了很不會耀光的是不是就照不出這種效果來....)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N; Canon 24-70mm f2.8 IS;
1/60th @ f2.8 @ 160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閃燈架


旋轉式的閃燈燈架是一個用來連結閃燈與機身的很笨重的架子,裝上這個架子就可以讓閃燈永遠保持在機身的上方。

把閃燈固定在機身的上面固定在機身的上面,就可以避免當你拍直幅的時候,會在主體旁邊出現平行的閃燈的影子。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當你跳燈的時候,無論直幅或是橫幅都可以把跳燈的方向維持住。可以讓一系列的照片保持一定的光調子。有好幾種閃燈架子,有些在使用時你得一手握著閃燈架子,這樣就不能去握鏡頭,有些比較精良的設計,則讓你直接去轉動閃燈 (這樣你就可以維持本來拍攝的姿勢)




我喜歡旋轉式的閃燈架,只要用持相機的手輕輕一撥相機跟閃燈就會旋轉,我使用的架子是Custom Brackets的作品,不過我是有稍微改造了一下它變動角度的滑桿,讓架子變的更輕,更不會向外弄得棱稜角角的。

這種價作的人不少,每種設計都有很多變形,你可以好好去試用看看,不必一定要遵從攝影論壇上面的推薦,適合自己用的比較重要。


有些廣告做很大,或是很多人推荐的架子,反而設計的很笨,裝上去之後會讓你無法去轉動鏡頭的變焦環。(所以自己去試用很重要啦)


























就像上面說的,閃燈架又大又重,所以除非不得已,不然我工作時不用閃燈架子。


但是如果你閃燈或是跳燈的方向需要保持一致的時候,或是你一定不能拍出身邊的陰影的時候,這玩意還是十分有用。


在室外我絕對不用閃燈架,因為在室外我只用閃燈來補光而已,這時候閃燈燈頭的方向就沒像在室內利用跳燈當主光源那麼重要,再說,室外你也不是很容易去找到可以跳燈的反射壁,就算你真的找到了,室外的跳燈,也常常會讓閃燈出力損失太多而變的太微弱,有打跟沒打一樣。



常見問題


閃燈教學的網站

可以去以下面這些網站看看,這些人在使用閃燈上都是大師級的:


其他相關文章

這裡還有些本主題有關的文章你可能會感興趣的


向後打跳燈....要反射到什麼面去?

有很多人寫信來問我說,他們不太了解在一個開闊的房間裡面向後打閃燈是什麼意思。


這 時,我通常會使用高 ISO 以及大光圈 ─ 像是 f2.8 + ISO 800 這樣,這樣的設定會讓相機對光線很敏感,可以保證任何跳燈反射回來的光線都會被相機吃到,這些光從各個方向反射回來 ─ 我背後的牆,天花板,家具,任何其他的物件....。你事實上是讓整個空間充滿了閃燈打出來(並且反射回來)的光,把光圈開到最大,相機就會吃的到這光,當然這還是跟房間大小有關係 (怪醫: 試試看在巨蛋裡面向後打閃燈....),不過,去試試看就知道了。


特別是當你使用閃燈是去把現場光的效果加強的時候,其實不須打出太多光就可以達到效果。

你都用什麼測光模式?矩陣/評價、中央重點、或是點測光?

在每個攝影論壇都會看到攝影眾再不停的爭論哪一種測光最好,當然裡面不乏精闢見解,而我的意見是.....

......你用什麼測光法其實沒什麼差


記不記得我們通常用手動曝光模式?所以無論我們怎麼樣達到最好的光圈/快門/ISO 的組合,都跟你用什麼測光法沒有太大關連。

就像我在手動曝光、TTL 閃燈這一章說的:

對我來說測光的流程大概是
  • 看一下相機 (對背景光線) 的測光
  • 看看直方圖 Histogram
  • 看看要抓的景裏面會不會有高光過曝的現象 (會閃動)
  • 看看 LCD 裡面的影像看起來怎麼樣 (這不太做得準)
  • 經驗 (這....報告老師,我這台沒有這個....)
沒有一種測光的通則可以套用在所有的景,測光是多種技巧與工具的結合,應該善用每一種工具來確保曝光值是正常的。

在這個互動調整的過程中,無論我用了什麼測光法,到最後我都會到達同樣的光圈/快門/ISO 的組合。


那...我到底用什麼測光法?我通常會讓相機保持在矩陣/評價測光模式,有時會用點測光。用點測的時候,我會很注意點測的地方光線的調子到底是怎麼樣,當你在用點測的時候,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如何解決高 ISO 的雜訊

常有人問我如何處理高 ISO 的雜訊,因為有很多範例都是在高 ISO (>400) 拍攝的,不過我的答案也許會讓你大吃一驚

我沒在管他啦...


雖然我有買 Neat Image, Noise Ninja 這些軟體 (都是一流的去雜訊軟體),但是我絕少使用。
不論你說的是 ISO 800 或是 ISO 1600 都一樣,雜訊的多寡主要是取決於你用照相機的方式,與你想要最後出圖的大小。有一點你要謹記:不要曝光不足,曝光不足會大量增加雜訊


我有些給客人看的 8*12 的樣圖,是用 ISO 1600 拍的,也沒經過去雜訊軟體的處理 .... 也沒有客人批評雜訊的問題。你仔細看圖會看到雜訊沒錯,不過雜訊不會干擾畫面的感覺。洗成很大張的時候,雜訊會很明顯,不過沒像你想的那麼嚴重,通常也不會洗那麼大。


主要的問題出現在你用電腦螢幕 100% 看圖的時候,不過你不會洗那麼大。有很多攝影師太著相於高 ISO 雜訊,忘記了影像的目的。只要洗個幾張出來,你就知道雜訊這事到底是怎樣。


我很少用高於 ISO 400 去拍攝正式或是人像的照片,但是一般的照片我常常拉到 ISO 800 以上,因為這些照片很少洗超過 4*6。

閃燈電池包

用 Nikon 系統時,我使用 SD-8A 電池包,而且把它掛在相機背帶上,裡面裝的是鎳氫充電電池。

使用 Canon 系統的話,我使用 CP-E3 電池包,也是把他夾在相機背帶上面,如果我有用閃燈架的話,可以把電池包鎖在閃燈架的垂直部。裡面也是裝鎳氫電池。

如果還想要多點電力,或是需要電池包能給的更快的回電速度,那麼我會用 Quantum 2x2 Turbo 電池包,別在腰帶上面。


使用 Nikon SD-8A 或是 Canon CP-E3 有個比 Quantum 好的地方,那就是這兩個電池包比較輕量,可以別在相機背帶上,這樣相機組本身是獨立的,當我要換姿勢或是把它放下來會容易的多。

當機頂閃燈 (好像)不太夠力的時候

有的時候你會需要比機頂閃燈最大出力更大的光量,像是下面這張,你可以看到這張也沒有什麼閃燈的陰影。這張照片是用獨立的兩顆 Dynalite 燈頭用透射傘打光,機頂閃燈也用上,不過機頂燈沒什麼發揮。所以這個問題沒什麼秘訣,要多少光就是得打多少光,同時要讓光盡可能的平均。

柔光罩/小型反射板

我在前面幾章有很多地方都有提到,很多人用的閃燈上的柔光罩其實沒啥幫助,或是其實打不出很令人滿意的光。

其實我有 SB-800 附送的柔光罩,我也為 580EX 買了好些個 Stofen 柔光罩,我有時也會用,而且在某些特殊場合效果其實不錯,所以我其實不是反對使用,事實上,我建議每個攝影人都要準備這種東西。


然而,使用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心裡要有個清楚的概念,柔光照只是讓光線散射而已,他其實不是真的讓光線變的柔和

原 因是: 就算你裝上柔光罩,發光的面積也跟沒裝之前差不了多少,你要讓光線變柔和,要讓發光面積大很多 。發光面積至少要比你的主體更大些,距離也要放進去考慮。太陽是個很大的發光體,不過他跟地球距離太遠,因此可以視為點光源,打到地面的光線因而是硬質的。(譯按: 關於這點可能有些不易了解,不過各位可以想像一下陽光透過雲層時與沒有雲的狀態下的光線)


閃燈是個小面積的光源,所以如果你無腦向前打一定是會出現對比強烈的陰影,而要讓你的發光面積變大,就要跳登、使用反射傘、或是透射傘、或類似的東西

室內使用柔光罩還跳燈,會讓光線往四處散射,這會讓你打出來的光更柔和沒錯,但是閃燈前方的光線還是最強,無腦的這樣打燈,還是比不上沒用柔光照但是好好想過怎麼打燈。


室外閃燈用柔光罩,意義更是不大,除了以下這些情形:

  • 你要用廣角鏡,所以需要把閃燈光線弄得更擴散些 (此例室內也通)
  • 你靠的離你的對象很近,超出了 TTL 閃燈控制的最短距離,這時柔光照會幫你限制閃燈的出力,從而讓 TTL 閃燈控制變的可能。

室外向前 45 度裝上柔光罩『跳燈』,幾乎沒有任何意義,除非以下情形:

  • 讓光打的比你的鏡頭可以框到的範圍高兩吋....這會對你有什麼幫忙嗎?我不知道。
  • 你特別需要打亮前景的上方


說實話,我想不到在室外使用柔光罩的理由,特別是把燈頭擺在準備打跳燈的位置 ,在室外這樣搞只是沒意義的消耗電池電力。

如果你沒搞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就去做,你也許是個準備向雲層打跳燈的呆子 (原文如此請勿筆戰),搞清楚,那邊沒東西可以跳燈啦!你只是在浪費電而已,更糟的是,因為你的閃燈要為了這個無意義的跳登動作出很多光線充很多電,他會變的短命。

這裡是 Stofen 網站上面對向前向上 45 度打燈的解說

Q: 為何我要向前傾 45度打燈
A: 在沒有 TTL 的閃燈這是必要的,免得柔光罩溢出的光被閃燈的感測器吃到而誤判,自動閃燈模式會因此而曝光不足。用 TTL 的閃燈也可以這樣用,在十五呎內的距離打光會比較柔,
超過十五呎以後,直打效果也很好。


我自己使用向前向上跳燈 (有時甚至沒有柔光罩) 而沒有天花板可以反射的唯一時機,是在室內,使用長焦鏡頭 (70-200) 而希望減少紅眼,這時閃燈的光線方向跟鏡頭光軸有些差異,便可以減少紅眼。


我在室內會使用碗公 (Diffusion dome),當我跟目標站的很近,卻退無可退的時候,這時不使用擴散罩(柔光罩、碗公)打跳燈,會讓光線變的比較硬。


使用柔光罩,然後要把燈頭轉來轉去而不是直打,那必須是針對某些特別場景慎重考慮之後的理性行為,絕對不可以無腦的裝上柔光罩向前向上 45 度打燈,想一下吧。

(譯注: 本章中 Diffuse cup 翻譯做柔光罩, Diffusion dome 翻譯做碗公,其實這兩者可能是同個東西,但因為 dome 在論壇中可能特指 Gary Fong 的碗公型擴散罩,故特此說明)





文章連結:
《 Neil's 機頂閃燈活用技巧 part I 》
《 Neil's 機頂閃燈活用技巧 part II (完結) 》



加入網路書籤:
MyShareHemiDemiDel.icio.usfurlGoogle BookmarksYahoo! My Webtechnorati

0 請按一下發表留言:

熱門文章 since 2009 Jan31

㊣ 關於我 About Me ㊣

我的相片
歡迎參觀小弟全家的部落格!請多多留下您的意見喔Welcome to our blog,please feel free to give us your comments.
 
Blogger Template Layout Design by [ METAMUSE ] : Code Name BlackCat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