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28日 星期四

2007.6.28 ~ 轉載 : Neil's 機頂閃燈活用技巧 part II (完結)

free web counters


意中在syshen的blog裡發現了這篇機頂閃燈技巧的教學,因為覺得內容深入淺出,又有實例佐證理論,實為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在徵得syshen的同意後便將此教學(共2篇)轉載到小弟的blog。而且這文章是由一位大師 Neil Ven Niekerk 所原創,把原文翻譯成中文版的是pocketpcian,真是太厲害了。在此對這三位前輩致上最高的敬意和謝意,希望攝影的同好們可以多多去逛逛他們的網站,彼此交流觀摩一下,推薦給大家:

原文出處:
《 PlanetNeil- techniques for better on-camera flash 》

中文翻譯出處:
《 站在敗與不敗中間- 閃燈活用 (譯) 》

新排版出處:
《 syshen's blog- Neil's 閃燈技巧第二篇(完結) 》


以下所有內容及圖片版權依舊屬於 Neil 以及 pocketpcian ,如有疑慮歡迎來信告知,謝謝。

syshen 前言:

這是針對怪醫所翻譯自 Neil's 的機頂閃燈技巧整理的第二篇,不過在文前,我再次重申,以下所有內容均非出自我手,都是怪醫努力翻譯的成果,我之所以要轉貼到我自己的 blog 是基於看到好文章想要收藏的想法,所以我會略作整理,至於關於內容的討論,希望大家盡量可以前往怪醫的 blog 討論。此外,在轉載前我也徵得怪醫本人的同意,但是如果你另有疑慮,也歡迎提出來讓我瞭解,謝謝。



正文開始:




戶外閃燈使用



說的粗略些,室外閃燈只有兩種打法

  • (輕輕的) 補光
  • 把陽光下的陰影消除

當然,在兩者情景的中間,有非常多的可能性,為了簡單說明,下面我會有些範例。

正確的對現場光測光 這是外閃燈成功的關鍵,知道 ISO/光圈/快門 之間的變化與互相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三張圖其實拍攝時都很簡單,我正確的對背景測光,然後閃燈直打,不過我的閃燈出力是調低不少。


這裡的關鍵,在於分開控制三個彼此相關的因素,是的,那就是快門速度、光圈大小以及感光度 ISO 值


當我在戶外攝影的時候,如果用 Canon 相機,我通常會把出力調低 2-3 格,不過如果是帶 Nikon 相機的話,我不會拉低那麼多,通常大概是 1.3-1.7 格,因為 Nikon 有個特別的 TTL BL mode ,可以自動平衡閃燈出力與現場光強度。



這張的想法是把陰影消除,特別是要消除目標眼皮上面的陰影,閃燈理想上應該完全察覺不到,而且也只僅是用於補光,另外我要提一下,這張照片是用 Fuji S2 照的,只是我想說明一下我用過很多不同的相機,並且拿張照片出來毒你們一下而已。


 



閃燈直打,不過我有把出力調低,因為我只想稍微補點光而已。

設備與設定:
Nikon D2H
Nikon 70-200mm f2.8 VR
1/250th @ f3.5 @ 20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TTL flash: -1.7 exp comp

利用大光圈來達到淺景深的目的,我希望秋天的黃葉在背景鋪陳的如夢似幻。

快門速度的選擇是先對著新娘的臉測光,確保在沒有閃燈的狀況下臉部也可以曝光正常。




















這張也是利用同樣技巧在陽光下補光。

重點就是先對背景測光,把閃燈的出力調小。

specific settings:
Canon 1Dmk2
Canon 70-200mm f2.8 IS
1/250th @ f2.8 @ 100 iso
手動曝光; 評價測光
TTL flash: -3 exp comp






除非你想要讓陽光爆掉或是陰影部分黑的不能見人,不然就得好好想個辦法來讓整個畫面的曝光控制在寬容度之內。


最簡單的方法還是外閃 (請抬頭看一下本篇的標題),在這個例子中,新人站的位子根本就是大逆光,所以我得從閃燈中打出很多光出來,才能把陽光和人臉的差異變小,所以閃燈不能設定成前兩張那樣減很多,這雖然跟我前面講的有點不同,但是在這種情形下還是必要的。

specific settings:
Canon 1Dmk2
Canon 24-70mm f2.8
1/250th @ f8 @ 200 iso
手動曝光,評價測光
TTL flash: 0 exp comp

 





手動曝光、TTL 閃燈


本章字多無圖,但是堪稱本篇到目前為止最重要的章節,作者在本章毫不藏私的把多年心得與工作流程、想法及小秘訣傾囊以告,讀完前面幾章,還在疑惑臨場上陣該怎麼辦的朋友,請務必精讀本章。

我總是用手動曝光模式拍照,因為....

  • 我想要正確的控制曝光
  • 我希望曝光的調子可以連續
  • 我希望控制景深
  • 我希望能跟上隊伍以及自己的運動速度

除了手動曝光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作到。
有時候我會用 P mode,特別是拍攝場景常常在陽光下或是陰影中換來換去時,但是這種情形不多,大多數時候我自己控制曝光,讓曝光的調子一致,以及盡可能的正確。

新手常常使用相機的自動模式,也因此會常常把錯誤怪罪到相機。其實有時易地而處仔細想想,選擇曝光值是攝影師應當好好學習的工作,也是一種責任,那不是相機的工作,使用手動曝光時你自己去控制全場,所以問題來了,*你* 要自己去找出問題在哪裡而且自己去找出答案,你自己控制,別丟給照相機


我知道你下一個問題會是: 好吧,我不選 P 模式或是 Auto 模式,不過不用一定要 M 模式那麼硬斗嘛, 光圈優先 (Av or A) 模式怎麼樣?

還是不建議...理由則是:

  • 照相機的測光會受到物體表面材質的反射性質的影響,並且把他接收到的光線當作 18度灰,就算是矩陣測光或是評價測光這些比較先進的測光方式,他也只是接受到光之後猜測你想怎麼照而已。
  • 如果你使用 P mode 或是 Av mode 拍攝並且使用 TTL 閃燈當作你主要的光源的話,拍完一張成功之後,你的照相機會自己去改變快門速度,這樣下一張你快門速度就變了,現場光的調子也就跟著改變。


自動測光有其先天的限制,而在各種情形下機器都會有些盲點,對一個場景淡色或暗色的地方測光會不同,加上閃燈也會不同,最糟糕的是它通常猜不到你想做甚麼,有時候你想讓照片中高光的調子偏亮一點,或是暗處更陰暗些,這樣你就得在自動模式裡面不同的測光值裡猜一個。

基於相同的理由我也不使用曝光補償 (怪醫: 你都用手動曝光還管那幹嗎?) 但是...因為我不是在棚內拍攝,我一定會使用閃燈補償。外景的物體反射程度與色調差異,所以相機上的測光數值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我也需要不斷的變化閃燈補償的量。


So .... 要怎麼測光呢?


在使用底片機的時代我會用個閃燈測光錶來測閃燈出力,至於背景光我就只用照相機內建的測光機能而已。

數位時代來臨之後,我幾乎沒有改變測光的方式,當然數位相機袋給我們更多方便的工具。現在,對我來說測光的流程大概是

  • 看一下相機 (對背景光線) 的測光
  • 看看直方圖 Histogram
  • 看看要抓的景裏面會不會有高光過曝的現象 (會閃動)
  • 看看 LCD 裡面的影像看起來怎麼樣 (這不太做得準)
  • 經驗 (這....報告老師,我這台沒有這個....)


沒有一種測光的通則可以套用在所有的景,測光是多種技巧與工具的結合,應該善用每一種工具來確保曝光值是正常的


只有現場光, 不使用閃燈的狀況


我強烈的建議 99% 的時候都用手動模式來拍攝,因為當你在同一個戶外的景攝影的時候,那個景所需要的曝光值通常不會變動很多,這樣你一系列的照片看起來調子便不會相差很多。不管..

  • 不管構圖怎麼樣
  • 不管你用的是廣角或是望遠
  • 不管你要照的東西表面反射程度如何 (有時會有那種很會反光的或是有大片高光)
  • 不管你有把沒有把天空納入影像裡面


如果在同樣均質的光線、同樣的場景下使用自動的模式去拍攝,你用廣角、用望遠、直拍或是橫拍、高角度或是低角度去拍攝的時候曝光值都會變化,除非你改用手動曝光,手動曝光是你唯一可以保持影像光影調子一致的辦法。對於後製來說,你的曝光都是相同的調子會讓後製簡單許多。


這是現場光,那接上閃燈又如何?接上閃燈,老實說,會複雜的多。


手動閃燈設定


如果你的閃燈距離攝影對象是固定的 (例如棚內) ,那麼手動調整閃燈會是比較理想的方式,你大可以使用個閃燈的測光錶來幫忙你決定最佳的曝光效果,你可以輕鬆的用自己選定的 ISO 與快門大小來自己設定閃燈的出力。


如果你用機頂閃燈,而且你跟攝影對象的距離也保持一定的話,手動調整閃燈也不壞,搞不好比 TTL 更容易,這樣更容易保持你的作品曝光的一致性,用數位攝影的好處就是可以多試幾次,從中找出最適合當時情境的組合出來。不過,如果你是一個人作業,TTL 閃燈還是最方便的。


自動/TTL 閃燈


當你把閃燈架上相機之後,你開始跟你的攝影對象到處走來走去找景拍照,這個時候手動閃控制就不太好用,你應該改用閃燈的自動模式或是 TTL 模式,數位時代的便利性,就是像這樣。


有時候閃燈的出力會受到景物表面的反射性質或是色調的影響,要記得,你的相機測光會傾向於把視野框內所有的東西平均後當作中央色調,不是白,更不是黑, 而是十八度灰,而對於閃燈出力的自動控制也是如此。這代表有時候你必須自己駕馭閃燈補償才能得到最符合你理想的作品 .... 尤其是你的閃燈是最主要光源的時候。

如果你的閃燈用處只是在陽光下補光,那麼最好的用法是柔柔的直打補光,那也意味著你必須把閃燈的出力降低,閃燈的光線就比較不會影響曝光量,因為你主要的光線來源是自然光。


當你在戶外攝影的時候,我通常會把 Canon 閃燈調 -2- -3 ,不過用 Nikon 相機時只需要 -1.3~-1.7,因為 Nikon 閃燈有 TTL BL 模式可以平衡現場光與閃燈出力。

不過要調低多少量,也牽涉到你想要補多少光,你如果拍個在陰影中的人,而背景還有太陽,那麼就需要補光補的多些,這時閃燈補償大概是0。

精通閃燈補償並不容易,這沒有必勝公式,如果有人跟你說他只用一種方法就可以通吃各種場景,那麼,他一定在騙你。

有一點很重要,你應該要先在腦子裡想像一下,每種場景心理要有個底,舉例來說,如果我在室內而閃燈是最重要的光源的話,我的 ISO 會設在 400 左右,光圈開很大,而且把快門速度放慢,差不多是 1/40 秒上下,當然這個可能會受到現場設定的影響。


我會把 Nikon SB-800 開在 TTL 模式 (這是室內,不是 TTL-BL),而且多半會把閃燈補償設在 +0.3,因為在室內通常閃燈是主要光源。

用 Canon 的話,我的相機是用小兔子 (1D Mk II),通常會把閃燈補償調整在 +0.7,以這個當作一個基準點來上下調整 (我聽過拿 20D 的攝影師也這樣調),不過小兔N (1D MkII N) 就不是這樣了,閃燈補償應該設在 05D 跟小兔 N 一樣 (真複雜 ....Orz),同時,使用小兔/小兔N 的時候,我會把 C-Fn 14 項設在『平均測光』,我發現如果閃燈是主要光源的話,這個設定下照出來的作品,測光效果比較能期待。


當婚禮眾從陰暗的室內向明亮的室外移動的時候...我跟著走下教堂樓梯的時候,會做三件事情

  • 把 ISO 調整到機身提供的最低
  • 把快門速度拉高到最快的閃燈同步快門
  • 我把光圈從很大調整回適當的大小


如 果我在室內是 f2.8-4 在拍,那麼到了室外可能光圈要縮一下,以 ISO 100, 閃燈同步 1/250 的狀況,在室外大概光圈需要縮到 f11,所以我會以 f11 為基礎試著照幾張外面的景,看看直方圖 (histogram) 表現怎麼樣,有沒有高光過曝在閃的地方,然後再微調一下,這大概只需要幾秒鐘,然後就可以輕鬆應付室外的拍攝了。


多雲陰暗的日子需要用的光圈跟艷陽天的 f11 不太一樣,但是,如果拿的是 Canon DSLR 的話我還是會保持 ISO-100, 1/250 的設定,如果是嚴重多雲陰暗的天氣,我可能會提高 ISO 到 200,盡量保持快門在最快同步速度。

拿 Nikon DSLR 攝影的時候,我會從 ISO100, 1/250, f10 開始,這是因為不同廠家的感光度有一些小差異的關係。

所以當我步向室外時,隨著走下教堂階梯的腳步,我的照相機早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不用去操心設定的問題,全是因為我有用腦子先計畫過。


曝光補償


斯斯有兩種,曝光補償也有兩種

  • 整體的曝光補償
    是在機身上面設定的,在 Nikon 照相機上會影響現場光以及閃燈兩者相加之後的曝光值。而在 Canon 照相機上則只會影響現場光的曝光值,不會去改變閃燈出力。
  • 閃燈的曝光補償(閃 燈補償)
    則只影響閃燈的出力,不影響機身對於現場光的捕捉,這個補償一定可以在閃燈上面單獨設定,另外,有些機身擁有可以遙控閃燈出力的閃燈補償設定項,所以你的眼睛不用離開觀景窗便可以調整閃燈設定。(譯註: 例如 Canon 20D/5D 以上或以後同級的機種,按下閃燈補償鍵便可以在觀景窗內看見數值並且調整)

閃燈補償是用來配合自動閃燈模式的,不過對於大部分的 Nikon 相機來說,在手動模式下調整曝光補償會改變閃燈曝光效果 (譯按: 我原先有點懷疑,不過 shouea 有幫我們澄清這是真的),而對於 Canon 相機來說,在手動模式下你沒得調整機身曝光補償 (大黑輪會用來改變光圈)


閃燈的補償,是用來在 TTL 或是 Auto 模式下調節閃燈出力,很顯然的,你在手動模式也無法設定閃燈補償。 (都手動了還補償誰啊?)


首先..我們要提到整體的曝光補償


很多新手再使用曝光補償時最需建立的觀念是

  • 調子亮的場合補償要加
  • 調子暗的場合補償要減 (或曰: 遇白更白,遇黑更黑)


為什麼要這麼作?因為你的相機測光系統是把它測到的值當作中間灰。


因此,當你在使用自動閃燈 (Auto 模式或是TTL 模式) 的時候,遇到高光為主的場合測光系統會把它當作中間灰,遇到陰影為主的場合他還是把它當作中間灰。你可以想見,如果你要攝影的某人穿著白衣站在白牆前面,則相機測光後給出的曝光值是不足的,因此你要把補償拉高。黑衣人站在暗色的磚牆前,整體偏黑的場景,也一樣會讓測光系統誤判,皮膚這些相對高光的地方便會過曝。


想像一下這個場景,可以讓你有更清晰的概念....


假設目前現場光線 是單一而且一致的,所以我們一定能找到一個最符色的 ISO/光圈/快門組合,如果我們攝影的對象穿的是全黑或是全白的衣服,那麼照相機的測光值就會變動。然而這個時候現場光線是不會變的,意即你的測光值是不應該變動的,所以你就必須對這個被偏移的測光值作些補償把測光拉回來。


如果你堅持使用自動曝光模式 (Av/Tv/P/Auto 都算),你就必須使用曝光補償,針對每一個場景,無論是在背景或是人物的衣服,都有不同的光/暗的比例,以不同的比例影響相機的測光,所以可能都會需要不同的補償值。


同樣的,如果你使用自動閃燈 (Auto 或是 TTL),你也必須持續的調節閃燈補償的量,這個量,視乎你要拍攝的場景的色調。


請回到上一章,你會更深刻的了解為什麼在把曝光模式設定在自動模式會比手動模式更辛苦。


這是我幾乎只使用手動曝光模式的重要理由,但是你接下來一定會問我一個很好的問題,就是.....那我為什麼要使用 TTL 或是自動閃燈模式而不是手動 ....

答案就跟我在前一章回答的一樣,在我這些拍攝的場合裡, TTL 或是自動閃燈模式比較方便,但是這同時也讓我必須頻繁的調整閃燈補償。

好吧,讓我們繼續往下談。


補光時的曝光補償


補光的時候,你大多是需要把閃燈的出力降低,補光不要補太多,一點點就好,這個狀況下你的閃燈補償應該設置在 -1 ~ -3 EV 之間。減多少,取決於你的對象的色調。


當閃燈成為主要光源時,你要把閃燈補償拉高大概 0 ~ 0.7 EV 之間,看你用什麼相機與什麼場景而定,變動範圍大概是 -2 EV ~ +3 EV 之間

我這裡要再次強調,沒有一個萬用的算法告訴你可以補多少或減多少,因為有太多因素牽涉,不可能有萬用公式。

有好些因素會影響閃燈與相機的測光,在這樣的因素變動時你應該要知道去調整,這些因素包括了

  • 被射對象的反射性質
  • 你的畫面中,模特兒占了多少份量
  • 對象距離背景多遠
  • 對象是在畫面中心還是邊緣
  • 相機本身對於測光及閃燈曝光補償的演算法
  • 現場光 (這跟相機的測光演算法有關)
  • 逆光 (大逆光的時候一定要補光捕很大)


把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考慮就可以知道要補償多少的量,隨著經驗值增加,你會覺得越來越容易。

只用來補光的時候,-2EV 看起來跟 -3 EV 其實差不很多,重點是無論你怎麼補,最後的照片也不會過曝或是不足,但是如果你用閃燈作為主要光源,那麼這樣一整格差異的曝光量看起來會非常醒目,會毀了這張照片。在補光時沒那麼嚴重,不過小心的控光還是很重要,也是本章的主題。


補光時如何設定最適當的閃燈補償...


接下來看看機身的設定與測光如何影響到補光的表現。

這兩張範例,我希望能告訴你一件事,如果你覺得你的補光讓對象看起來太突出,多半是因為你對現場光的測光並不理想。



兩張都是用小兔N 拍攝的,閃燈補償設在 -3EV,但是看起來差很多,那是因為我對現場光曝光值設定的差異。

左: 1/500th @ f2.8 (@ 100 ISO)
右: 1/250th @ f2.8 (@ 100 ISO)

(這兩幅照片都是機身直出無任何後製,左側很顯然是曝光不足的)


我對現場光線的曝光量有一格的差異,佳能相機的閃燈補償 - 就我所知 - 現場光線的曝光值差異有一格之多並沒影響到他的閃燈補償值,只單純的跟光圈變動有關。

很顯然的,左側的影像 (快門較快,因而曝光值少了一格,現場光顯得很暗) 閃燈看起來很明顯,看看眼白的部分,左側明顯多了。


Nikon 閃燈系統除 TTL 之外還有 TTL BL 可以選擇 (一般 TTL 或是矩陣 TTL),在 TTL-BL 模式下,相機會衡量現場光的明暗,跟閃燈出力一起考量而降低閃燈的出力。在我的經驗中,比起現行的 Canon 系統,Nikon 系統在補光時可以補的更少些也無妨。


這邊做個小結論,你最好去了解一下你的相機跟閃燈搭配起來,在不同的場景與光源中究竟是怎麼運作與互動的。 (譯按: 曝光補償與閃燈補償的關係),這只有經由不斷的練習與實戰才能真確的知道。你要了解你的相機。


Nikon 相機...累計的曝光補償


我用過的 Nikon 相機即使在設定為手動曝光模式時,改變整體曝光補償還是可以的,這樣你便可以騙過測光系統。

Nikon 相機的整體曝光補償與閃燈曝光補償是可以累計的 ....

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機身曝光補償設在 +1 ,閃燈補償是 -1 ,這樣出來整體的表現會互相抵消 -- 當然這個場景只能用在現場光已經比較暗,你用閃燈當主光源的時候。

當現場光比較亮的時候,閃燈只是用來補點光,這時演算法就不太一樣,你也必須考量最高同步快門與光圈對景物的影響,這時候閃燈與曝光捕場兩者的消長就不一樣了。

Canon 相機的邏輯不一樣,閃燈的補償和整體曝光補償是不連動的,與 Nikon 不一樣,因此當設定為手動曝光模式的時候,你只要管閃燈的補償就好了,不需要考慮它會不會被機身曝光補償所影響。

(別問我在自動曝光模式之下閃燈補償或曝光補償會怎麼樣變化,因為我幾乎只用手動曝光模式拍照,這題我不會,施主,這個問題,要問你自己)


更多跳燈實戰分享


跳燈的效果,很大部分取決於攝影者是不是有留心該如何使用現場光,以及現場光的方向。最後再把跳燈的效果加進去考慮,看是要補光或是當做主要光源。

我們有很多方式可以去跟現場光配合,可以選擇加強現場光的效果 (燈頭打往現場光的來處) 或是選擇打反方向,把陰影消除。

無論你怎麼想,只要好好想過,相信作品會證明你的努力。不要呆呆的只會直打,或是在不恰當的時機向前 45 度打。

我在這裡再舉一些範例出來

跳燈前:


這照片是在布魯克林的一間餐館照的,遠眺著曼哈頓的天際線,室內燈光昏暗,外頭雖然是陰雨暮色,比起室內卻仍然要更亮。我得用機頂閃燈來平衡這兩個景的光線差異。

跳燈後:

Canon 1D mk2N;
580EX speedlight;
Canon 16-35mm f2.8


我先對戶外測光,並且先試拍一張,設定是 1/15 @ f4 @ 800 ISO,16-35/2.8 則是大光圈的超廣角鏡頭。接下來我對著我的右後方的天花板打跳燈,試拍一張之後,我決定大概總共要加 0.7EV。雖然快門速度不快,但是我沒有太擔心手震的問題,如果我好好拿穩相機就沒事了,但是不打閃燈鋼琴師會太黑說。






這張照片是在教堂裡舉行婚禮時拍的,光線還算可以,現場光的曝光值設定在 1/80th @ f2.8 @ 16oo ISO

牆壁是淡色的,我開著閃燈給新娘照了好些照片以便挑選。


如果你注意看新娘的臉,你應該馬上能猜到我往哪邊的牆壁跳燈 ─ 是的,是右邊。


specific settings:
Canon 1D mk2N
Canon 70-200mm f2.8 IS
Canon 580EX speedlight
1/160th @ f2.8 @ 800 iso
TTL flash: +1.3 exp comp
























這是我替新人在 Aruba 島 (譯按: 南美洲北方的一個君主立憲小島國) 的婚禮所拍攝系列照片的一張。日頭已經下山,顏色變的冷起來,我讓我女兒在我背後兩米左右撐起一張金色的 Lastolite反射傘,讓我可以往後跳燈。這樣得到的跳燈是一種很溫暖很可愛的顏色,我希望可以模擬出五分鐘前太陽將要落山的顏色。影子比較生硬些,不過還算柔,而且我覺得這樣看起來還蠻自然的。另一方面,這個影子也讓光線跟從左邊來的自然光一致,而能融合在一起,當然我有計算過需要多少的閃燈出力。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N;

Canon 24-70mm f2.8;

Canon 580EX speedlight
1/100th @ f4 @ 640 iso;

TTL flash: +0.3 exp comp



當天稍早的時候,我有用橘城 (Oranjestad, Aruba 的首府) 特別的建築物來當作背景拍攝,照的是同一組新人。

日正當中,所以我得用上閃燈來打亮陰影,由於沒牆壁打跳燈,所以我只好直打。直打是個權宜之計,因為我必須很快就照完收工,而影像也必須還可以見人,沒時間慢慢磨。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N
Canon 70-200mm f2.8 IS
Canon 580EX speedlight
1/1000th @ f4 @ 100 iso
TTL flash: -3.0 exp comp




















下面這張作品的打法跟前面教堂裡新娘的那張一樣,我必須好好考慮我到底該往哪邊的牆壁跳燈,因為這個決定將會影響成品中光的走向。伴娘們就站在旁邊的走道上看著新娘,我很幸運的可以用跳燈去打亮背景的伴娘群。我向左後方打閃燈,閃燈反射的面是天花板以及一部份我後方的牆壁。這樣打跳燈看起來光線是正對著新娘的臉,讓她的臉比較立體,(向上打跳燈會讓影像流於平淡,而且會有討厭的陰影在眼睛下面)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N;
Canon 24-70mm f2.8;
Canon 580EX speedlight
1/80th @ f4 @ 640 iso;
TTL flash: +1.0 exp comp
你從閃燈補償的值可以看出來,這張我的主要光源就是閃燈而已,不過即便是如此,我還是設法讓現場光在這張作品上也有留下一些痕跡。



發現!自然光之美


這裡我要用實力來證明,我....我不是一個閃燈強迫症的人 (整個根本就是 ...XD),我也是知道怎麼去把閃燈的開關關掉的 ........尤其有的時候執事會說在婚禮進行的時候不准有閃燈,恩...這種情形是可以理解的


有的時候,現場光就很棒了,完全不需要打閃燈去打亮陰影或是加強效果,連試都不用試,甚至有的時候打閃燈會破壞現場光的完美氣氛。

但是有一件事情請記得,就跟本篇其他章節一樣,我們一定是要非常了解現場光的效果與方向之後,才做出這個決定。





婚禮進行的幾分鐘前,主持婚禮的拉比 (猶太教的教士) 告訴我說他不准人用閃燈。這個時候,就是 f1.4 大光圈鏡出動的時候啦。

設備與設定:
Nikon D2H; Nikon 85mm f1.4
1/100th @ f1.4 @ 500 iso /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設備與設定:
Nikon D2x; Nikon 70-200mm f2.8mm AF-S VR (小黑五耶)
1/500th @ f4 @ 400 iso /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我請新娘新郎一路沿著向花園的小徑跳著舞過去,這時我接連拍了好幾張,這是其中的一張。

裙襬飛揚,如三月的風。

這麼美的場景,我不需要用閃燈,因為我距離新人也有點遠了,再者,這時候,描寫肢體的姿態才是重點,臉上的表情反而是次要的了。


這張是在飯店大廳照的,柱子的紋飾裡面嵌著鎢絲燈泡,我只用那燈泡當作光源。


我請新娘稍向前傾,靠向燈光,請新郎向前親密的環抱著她。


這裡閃燈完全沒有必要打,打了只會破壞這個美好溫馨的氣氛。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N Canon 24-70mm f2.8
1/125th @ f5 @ 64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我把白平衡設在讓畫面看起來很偏暖調,因為這暖調能更烘托整個的氣氛,這時不要頑固的一定要用 "正確"的白平衡。



我在婚禮的時候直拍橫拍每張都給他用閃燈,一支用不夠,還要離機閃。不過當負責婚禮錄影的錄影師拿著燈跑到新娘背後去取景的時候,我靜靜的把閃燈關掉了,只有婚禮錄影的燈打在新娘背後當作光源。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 Canon 70-200mm f2.8 IS;
1/125th @ f2.8 @ 80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這次我還是讓畫面的色調維持非常暖的暖調,不管怎麼樣,這樣就是比正確白平衡要好很多。






















這張我還是一樣用了婚禮錄影的打光,而且這次他們真的幫了大忙,在新娘新郎臉上做出類似『聚光燈』的效果。


其他的光源,就是在室內散置的白熾燈而已。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 Canon 50/1.4
1/80th @ f1.4 @ 125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DJ 打出來的氣氛燈剛剛好很適合當作背景 (又是燈當背景),比起用閃燈,我更喜歡沒有用閃燈的這張,鏡片產生的耀光完全符合現場的氣氛,而且讓這氣氛更強烈了。(老師,如果我買了很不會耀光的是不是就照不出這種效果來....)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 mk2N; Canon 24-70mm f2.8 IS;
1/60th @ f2.8 @ 160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只有現場光



閃燈架


旋轉式的閃燈燈架是一個用來連結閃燈與機身的很笨重的架子,裝上這個架子就可以讓閃燈永遠保持在機身的上方。

把閃燈固定在機身的上面固定在機身的上面,就可以避免當你拍直幅的時候,會在主體旁邊出現平行的閃燈的影子。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當你跳燈的時候,無論直幅或是橫幅都可以把跳燈的方向維持住。可以讓一系列的照片保持一定的光調子。有好幾種閃燈架子,有些在使用時你得一手握著閃燈架子,這樣就不能去握鏡頭,有些比較精良的設計,則讓你直接去轉動閃燈 (這樣你就可以維持本來拍攝的姿勢)




我喜歡旋轉式的閃燈架,只要用持相機的手輕輕一撥相機跟閃燈就會旋轉,我使用的架子是Custom Brackets的作品,不過我是有稍微改造了一下它變動角度的滑桿,讓架子變的更輕,更不會向外弄得棱稜角角的。

這種價作的人不少,每種設計都有很多變形,你可以好好去試用看看,不必一定要遵從攝影論壇上面的推薦,適合自己用的比較重要。


有些廣告做很大,或是很多人推荐的架子,反而設計的很笨,裝上去之後會讓你無法去轉動鏡頭的變焦環。(所以自己去試用很重要啦)


























就像上面說的,閃燈架又大又重,所以除非不得已,不然我工作時不用閃燈架子。


但是如果你閃燈或是跳燈的方向需要保持一致的時候,或是你一定不能拍出身邊的陰影的時候,這玩意還是十分有用。


在室外我絕對不用閃燈架,因為在室外我只用閃燈來補光而已,這時候閃燈燈頭的方向就沒像在室內利用跳燈當主光源那麼重要,再說,室外你也不是很容易去找到可以跳燈的反射壁,就算你真的找到了,室外的跳燈,也常常會讓閃燈出力損失太多而變的太微弱,有打跟沒打一樣。



常見問題


閃燈教學的網站

可以去以下面這些網站看看,這些人在使用閃燈上都是大師級的:


其他相關文章

這裡還有些本主題有關的文章你可能會感興趣的


向後打跳燈....要反射到什麼面去?

有很多人寫信來問我說,他們不太了解在一個開闊的房間裡面向後打閃燈是什麼意思。


這 時,我通常會使用高 ISO 以及大光圈 ─ 像是 f2.8 + ISO 800 這樣,這樣的設定會讓相機對光線很敏感,可以保證任何跳燈反射回來的光線都會被相機吃到,這些光從各個方向反射回來 ─ 我背後的牆,天花板,家具,任何其他的物件....。你事實上是讓整個空間充滿了閃燈打出來(並且反射回來)的光,把光圈開到最大,相機就會吃的到這光,當然這還是跟房間大小有關係 (怪醫: 試試看在巨蛋裡面向後打閃燈....),不過,去試試看就知道了。


特別是當你使用閃燈是去把現場光的效果加強的時候,其實不須打出太多光就可以達到效果。

你都用什麼測光模式?矩陣/評價、中央重點、或是點測光?

在每個攝影論壇都會看到攝影眾再不停的爭論哪一種測光最好,當然裡面不乏精闢見解,而我的意見是.....

......你用什麼測光法其實沒什麼差


記不記得我們通常用手動曝光模式?所以無論我們怎麼樣達到最好的光圈/快門/ISO 的組合,都跟你用什麼測光法沒有太大關連。

就像我在手動曝光、TTL 閃燈這一章說的:

對我來說測光的流程大概是
  • 看一下相機 (對背景光線) 的測光
  • 看看直方圖 Histogram
  • 看看要抓的景裏面會不會有高光過曝的現象 (會閃動)
  • 看看 LCD 裡面的影像看起來怎麼樣 (這不太做得準)
  • 經驗 (這....報告老師,我這台沒有這個....)
沒有一種測光的通則可以套用在所有的景,測光是多種技巧與工具的結合,應該善用每一種工具來確保曝光值是正常的。

在這個互動調整的過程中,無論我用了什麼測光法,到最後我都會到達同樣的光圈/快門/ISO 的組合。


那...我到底用什麼測光法?我通常會讓相機保持在矩陣/評價測光模式,有時會用點測光。用點測的時候,我會很注意點測的地方光線的調子到底是怎麼樣,當你在用點測的時候,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如何解決高 ISO 的雜訊

常有人問我如何處理高 ISO 的雜訊,因為有很多範例都是在高 ISO (>400) 拍攝的,不過我的答案也許會讓你大吃一驚

我沒在管他啦...


雖然我有買 Neat Image, Noise Ninja 這些軟體 (都是一流的去雜訊軟體),但是我絕少使用。
不論你說的是 ISO 800 或是 ISO 1600 都一樣,雜訊的多寡主要是取決於你用照相機的方式,與你想要最後出圖的大小。有一點你要謹記:不要曝光不足,曝光不足會大量增加雜訊


我有些給客人看的 8*12 的樣圖,是用 ISO 1600 拍的,也沒經過去雜訊軟體的處理 .... 也沒有客人批評雜訊的問題。你仔細看圖會看到雜訊沒錯,不過雜訊不會干擾畫面的感覺。洗成很大張的時候,雜訊會很明顯,不過沒像你想的那麼嚴重,通常也不會洗那麼大。


主要的問題出現在你用電腦螢幕 100% 看圖的時候,不過你不會洗那麼大。有很多攝影師太著相於高 ISO 雜訊,忘記了影像的目的。只要洗個幾張出來,你就知道雜訊這事到底是怎樣。


我很少用高於 ISO 400 去拍攝正式或是人像的照片,但是一般的照片我常常拉到 ISO 800 以上,因為這些照片很少洗超過 4*6。

閃燈電池包

用 Nikon 系統時,我使用 SD-8A 電池包,而且把它掛在相機背帶上,裡面裝的是鎳氫充電電池。

使用 Canon 系統的話,我使用 CP-E3 電池包,也是把他夾在相機背帶上面,如果我有用閃燈架的話,可以把電池包鎖在閃燈架的垂直部。裡面也是裝鎳氫電池。

如果還想要多點電力,或是需要電池包能給的更快的回電速度,那麼我會用 Quantum 2x2 Turbo 電池包,別在腰帶上面。


使用 Nikon SD-8A 或是 Canon CP-E3 有個比 Quantum 好的地方,那就是這兩個電池包比較輕量,可以別在相機背帶上,這樣相機組本身是獨立的,當我要換姿勢或是把它放下來會容易的多。

當機頂閃燈 (好像)不太夠力的時候

有的時候你會需要比機頂閃燈最大出力更大的光量,像是下面這張,你可以看到這張也沒有什麼閃燈的陰影。這張照片是用獨立的兩顆 Dynalite 燈頭用透射傘打光,機頂閃燈也用上,不過機頂燈沒什麼發揮。所以這個問題沒什麼秘訣,要多少光就是得打多少光,同時要讓光盡可能的平均。

柔光罩/小型反射板

我在前面幾章有很多地方都有提到,很多人用的閃燈上的柔光罩其實沒啥幫助,或是其實打不出很令人滿意的光。

其實我有 SB-800 附送的柔光罩,我也為 580EX 買了好些個 Stofen 柔光罩,我有時也會用,而且在某些特殊場合效果其實不錯,所以我其實不是反對使用,事實上,我建議每個攝影人都要準備這種東西。


然而,使用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心裡要有個清楚的概念,柔光照只是讓光線散射而已,他其實不是真的讓光線變的柔和

原 因是: 就算你裝上柔光罩,發光的面積也跟沒裝之前差不了多少,你要讓光線變柔和,要讓發光面積大很多 。發光面積至少要比你的主體更大些,距離也要放進去考慮。太陽是個很大的發光體,不過他跟地球距離太遠,因此可以視為點光源,打到地面的光線因而是硬質的。(譯按: 關於這點可能有些不易了解,不過各位可以想像一下陽光透過雲層時與沒有雲的狀態下的光線)


閃燈是個小面積的光源,所以如果你無腦向前打一定是會出現對比強烈的陰影,而要讓你的發光面積變大,就要跳登、使用反射傘、或是透射傘、或類似的東西

室內使用柔光罩還跳燈,會讓光線往四處散射,這會讓你打出來的光更柔和沒錯,但是閃燈前方的光線還是最強,無腦的這樣打燈,還是比不上沒用柔光照但是好好想過怎麼打燈。


室外閃燈用柔光罩,意義更是不大,除了以下這些情形:

  • 你要用廣角鏡,所以需要把閃燈光線弄得更擴散些 (此例室內也通)
  • 你靠的離你的對象很近,超出了 TTL 閃燈控制的最短距離,這時柔光照會幫你限制閃燈的出力,從而讓 TTL 閃燈控制變的可能。

室外向前 45 度裝上柔光罩『跳燈』,幾乎沒有任何意義,除非以下情形:

  • 讓光打的比你的鏡頭可以框到的範圍高兩吋....這會對你有什麼幫忙嗎?我不知道。
  • 你特別需要打亮前景的上方


說實話,我想不到在室外使用柔光罩的理由,特別是把燈頭擺在準備打跳燈的位置 ,在室外這樣搞只是沒意義的消耗電池電力。

如果你沒搞清楚為什麼要這樣做就去做,你也許是個準備向雲層打跳燈的呆子 (原文如此請勿筆戰),搞清楚,那邊沒東西可以跳燈啦!你只是在浪費電而已,更糟的是,因為你的閃燈要為了這個無意義的跳登動作出很多光線充很多電,他會變的短命。

這裡是 Stofen 網站上面對向前向上 45 度打燈的解說

Q: 為何我要向前傾 45度打燈
A: 在沒有 TTL 的閃燈這是必要的,免得柔光罩溢出的光被閃燈的感測器吃到而誤判,自動閃燈模式會因此而曝光不足。用 TTL 的閃燈也可以這樣用,在十五呎內的距離打光會比較柔,
超過十五呎以後,直打效果也很好。


我自己使用向前向上跳燈 (有時甚至沒有柔光罩) 而沒有天花板可以反射的唯一時機,是在室內,使用長焦鏡頭 (70-200) 而希望減少紅眼,這時閃燈的光線方向跟鏡頭光軸有些差異,便可以減少紅眼。


我在室內會使用碗公 (Diffusion dome),當我跟目標站的很近,卻退無可退的時候,這時不使用擴散罩(柔光罩、碗公)打跳燈,會讓光線變的比較硬。


使用柔光罩,然後要把燈頭轉來轉去而不是直打,那必須是針對某些特別場景慎重考慮之後的理性行為,絕對不可以無腦的裝上柔光罩向前向上 45 度打燈,想一下吧。

(譯注: 本章中 Diffuse cup 翻譯做柔光罩, Diffusion dome 翻譯做碗公,其實這兩者可能是同個東西,但因為 dome 在論壇中可能特指 Gary Fong 的碗公型擴散罩,故特此說明)





文章連結:
《 Neil's 機頂閃燈活用技巧 part I 》
《 Neil's 機頂閃燈活用技巧 part II (完結) 》



加入網路書籤:
MyShareHemiDemiDel.icio.usfurlGoogle BookmarksYahoo! My Webtechnorati

2007年6月27日 星期三

2007.6.27 ~ 轉載 : Neil's 機頂閃燈活用技巧 part I

web counters


意中在syshen的blog裡發現了這篇機頂閃燈技巧的教學,因為覺得內容深入淺出,又有實例佐證理論,實為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在徵得syshen的同意後便將此教學(共2篇)轉載到小弟的blog。而且這文章是由一位大師 Neil Ven Niekerk 所原創,把原文翻譯成中文版的是pocketpcian,真是太厲害了。在此對這三位前輩致上最高的敬意和謝意,希望攝影的同好們可以多多去逛逛他們的網站,彼此交流觀摩一下,推薦給大家:

原文出處:
《 PlanetNeil- techniques for better on-camera flash 》

中文翻譯出處:
《 站在敗與不敗中間- 閃燈活用 (譯) 》

新排版出處:
《 syshen's blog- Neil's 機頂閃燈活用技巧 part 1 》


以下所有內容及圖片版權依舊屬於 Neil 以及 pocketpcian ,如有疑慮歡迎來信告知,謝謝。

syshen 前言:

從這篇開始所要 Post 的幾篇閃光燈技巧介紹都是 pocketpcian 翻譯自 Neil Ven Niekerk 所寫的文章,我在閱讀後,感受獲益良多,在以前,我所認為知的閃光燈觀念不外是打跳燈避免直射等等,但是 Neil 所提的自然光為主,閃光燈為輔的觀念讓我頓時恍然大悟,掌握光與影不是一直都是攝影的基本練習嗎?但是我平常拍攝時卻經常忘卻這兩項最重要的東西,閃光也不是只要打跳燈就能拍的好,瞭解掌握自然光跟閃光燈,才能讓作品更完美。

也因為這幾篇文章讓我獲益良多,所以我徵得譯者的同意轉載到我 blog 上,希望能將這些資訊分享給更多朋友,所有內容及圖片版權依舊屬於 Neil 以及 pocketpcian ,如有疑慮歡迎來信告知,謝謝。

在我這篇轉載中,我作了幾個小變動:
1. 將前五章集合成第一篇,以利閱讀順暢。
2. 略微修改排版。
3. 我 Mark 了一些我認為的重點。
4. 修正了幾個小小的錯字。

譯文出處: http://blog.xuite.net/pocketpcian/1
原文出處: http://www.planetneil.com/faq/flash-techniques.html




pocketpcian 前言:

我的閃燈打得很糟糕,簡直是慘不忍睹。但是在很多場合一定要使用閃燈,這下打得很爛會讓本來就很爛的照片變得更爛,哎呀呀,真是難過。

後來在 Canon Fans Club 上面看到 Neil van Niekerk 所寫的閃燈教學,真是受用很多,學習之餘,我想到有很多不像我一樣幸運讀過幾年原文書在國外生活過的朋友,所以我向 Neil 提議把這些閃燈文章中文化,而他也很豪爽的答應了。

這是第一篇,原則上我讀到哪裡便會翻譯到哪裡,如果有天看到稿斷了就是我沒時間讀,或是為翻譯傷腦筋。

跟我其他不成熟的測試一樣,希望大家可以踴躍的給予經驗分享與建議,畢竟我也是在這些文章裡慢慢的學習,請先進們惠賜批評指教是為盼。

另外,這是有作者的文章,如果想轉貼,請把原作與譯作的網址附上,分享是一件好事,剽竊而占為己有則是很糟糕的事。



正文開始:

As photographers we're always looking for perfect light.
身為攝影人,我們總是在追尋完美的光線。

然而,完美光線總是難以企及。

光線難以盡如人意,不過我覺得如果能夠好好的使用閃燈,便可以加強現場光線,有時甚至可以控制現場的所有光線。

只要小心的使用閃燈,我便可以控制光線,也控制我的影像,這樣可以超越只使用現場光所進行的攝影。

所以我不只等待完美的光線,我選擇利用所有可以用的光線,同時我會使用閃燈去創造完美的打光。

作者 Neil van Niekerk (這...是德國人還是荷蘭人嗎?不過他說他來自南非,用的英語則是英式英語,現在人住在美東),提供有關於閃燈使用以及數位攝影的課程,同時也提供個別指導,以下是開課的日期與地點 (北美的讀者請留意)

Philadelphia, PA - April 23, 2007
Minneapolis, MN - May 15, 2007
Austin, TX - June 6, 2007
Portland, OR - August 7, 2007



課程細節以及註冊資訊請參考


    課程大綱
  • 基礎及簡介
  • 現場光與閃燈
  • 調節快門
  • 打跳燈的技巧
  • 無線 TTL
  • 室外打閃燈
  • 如何測光
  • 閃燈補償
  • 更多的範例 
  • 只有現場光時
  • 閃燈包圍
  • 閃燈 FAQ


在正課開始之前,有些話我要說在前頭:


- 這些文章原先是寫給那些在應用機頂閃燈仍有困擾的攝影同好看的,但同時也是為了反駁那些所謂『自然光攝影』的名士派的論調 -- 即使他們照出來的照片如此糟糕他們還是要堅持自然光攝影。


- 請不要因為範例照片,就以為這邊寫的只有跟婚禮攝影有關,這邊講的其實在許多攝影的領域都用的到,只不過作者本人的工作重心是婚禮攝影,所以作者就從這個領域去取財。


- 作者同時擁有 Nikon 以及 Canon 系統。用過或是目前仍在使用的機型包括了 Nikon D2x, D2H, D100, Canon 1Dmk2, 1Dmk2N, and Fuji S2。 可以說本篇討論的技巧,絕大多數與系統無關。


- 本篇所討論的範例照片都由數位相機拍攝。數位相機是學習攝影技法絕佳的幫手,然而,本篇所討論的種種技巧在底片機上仍然是一體適用的。

同時要聲明,這裡的所有影像作品最多也只有極少的後製,甚至完全沒有後製。但是作者會調整白平衡,微調亮度與對比,因我平日的raw 檔工作流程就是如此。


- 因為某種特別的原因,我的相機總是保持在手動曝光模式,不過在使用機頂閃燈的時候,我會交替使用TTL 閃燈模式 (如果我本人或是被攝影的人不能靜止下來的話) 或手動模式 (如果相對於閃燈來說被攝影的人是靜止的) 這裡有更多關於這些的討論


- 最後,當我提及『機頂閃燈』的時候,請記得我說的不是相機機頂上會彈出來那個內建的閃光燈,而是插在熱靴上那個有用得多的外閃。


如何讓閃燈的光線看起來不像是閃燈打的

我用閃燈用的很多,我大部分的照片都打閃燈 -- 甚至不只一支,但是我試著盡量讓人無法察覺。我幾乎總是有用機頂閃燈,但是我試著用柔光罩或是打跳燈,盡量避免直打。在戶外的時候我會使用現場光,而只用 閃燈來減少對比與減少陰影。雖然有時候讓閃燈的光亮壓過現場光反而是比較好,但是請先試著讓閃燈看起來不那麼突兀。


讓我們先看幾張範例 (不然大家都睡著了),他們都是使用機頂閃燈的作品。


你首先會注意到,這些照片都無法察覺到閃燈光線所造成的陰影,我,憎恨陰影,尤其是閃燈光線所導致的明顯的暗影。我致力的理想目標便是你絕對不會察覺我用了現場光線以外的任何光線。有時候這個不容易達到,但這是我在每張攝影作品都努力去達成的目標。



這是用 f2 拍的,開放的室內空間,跳燈打到我身後,打閃燈只是為了讓陰影變亮,你會注意到這裡沒有閃燈光線所造成的陰影。

在這裡我刻意不使用擴散罩 (碗公),因為那樣可能會往前投射太多的光線,我需要讓所有的光線看起來都不是直射的光。 (這裡有更多討論.)

使用設備與參數分別是:


Nikon D2H
Nikon 85mm f1.4
1/125th @ f2 @ 400 iso

手動模式; 矩陣測光
TTL 閃燈: 補償 -1.7


我使用這樣的設定因為我想要使用自然光,我只是需要在我身後跳燈能在我身後的空間中打出一些補助的光。我用大光圈 F2,而且現場還蠻亮的,我不需要從我閃燈裡打出太多的光線出來。


下一張照片,閃燈打向我的左上,這張照片裡閃燈也不是直打,因此也不會有閃燈光線的陰影。


設備及設定:
Nikon D2H
Nikon 28-70mm f2.8
1/250th @ f4 @ 400 iso
手動模式; 矩陣測光
TTL 閃燈: 補償 +1


我把快門速度拉高是因為我想讓背後的鑲嵌玻璃窗保留它們的顏色,不會過亮爆掉。

新娘可以充分的被我的跳燈照亮,所以只需要調整快門速度 (我已經設定好了光圈與 ISO 值) 我就可以調整讓背後的窗戶曝光正常。

由於跳燈反射的表面顏色是跟沙子一樣 (譯註: 應該是指黃沙,如牆壁的顏色),而這個顏色會影響到我的白平衡。不過因為我拍 RAW 檔所以沒差。


這兩張作品的閃燈補償很不一樣,在第一張裡面,閃燈只是用來烘托現場的光線,所以閃燈出力被減弱了。

在第二張照片中,新娘的臉是完全吃到跳燈的光線,這時閃燈是我主要的光源,我可能得從 0 EV 開始試驗,不過經驗上我知道,新娘的臉很白,而白色的背景及禮服會影響我相機的測光,所以我把出力調大些。



接下來這張照片,我把閃燈直接向後打。
我建議大家,打跳燈的時候,不要以為只有在有天花板的地方可以打,看看你四周有沒有可以用來反射的任何表面,可以拿來打跳燈。
因為反射的表面遠大於閃燈的燈管面積,我可以馬上就讓閃燈的光線變得柔和,這就是我們跳燈的原因。



在拍攝前,我試拍了幾張,看看城市的光線怎麼樣曝光最理想。然後我把新人請上去,因為我想要四處都拍拍看,所以我用 TTL 閃燈控制,不過這也代表我必須作閃燈包圍曝光而且要調節一下閃燈的出力。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mk2
Canon 24mm f1.4
1/20th @ f4 @ 640 iso
手動模式; 評價測光
TTL flash: 閃燈補償 -1.7


快門變慢是因為這樣才能捕捉到城市本身的光影。

因為閃燈的色溫與城市中光線的色溫很不一樣,所以我做了些後製。我拍 RAW 檔,作出兩張不同白平衡的影像,然後結合在一起。




現場光與閃燈


只有現場光....vs....閃燈 + 現場光


本篇我想要向那些堅信純粹自然光攝影 -- 即便閃燈真的有幫忙 -- 的人好好用圖來解釋一個重要的觀點。


只要略微思考一下,而且知道一些必要的技巧,使用閃燈可以看起來完全不會不自然,也不會損害你展現現場的氣氛

 

首先要對現場光進行測光 -- 要確定對現場光線的曝光值能掌握 -- 測光之後我就可以用閃燈讓陰影的地方亮度拉起來,讓影像看起來比沒閃燈好得多


看看下面這張照片:





我對教堂的牆壁打跳燈,教堂很大,屋頂很高 (譯者多話: 多半還有穹頂...),但是如果照的是直幅構圖的話,那麼我就可以讓閃燈直打到牆上。這個例子中,我讓閃燈直打左側的牆以便照亮整個空間。

這樣打光讓新人獲得足夠的光線,大幅減少我後製的時間。

(不想花很長時間後製的話,最好在你照的時候,曝光與白平衡就要很接近理想值)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mk2N
Canon 70-200mm f2.8 IS
1/125th @ f2.8 @ 1000 iso
手動曝光; 評價測光
TTL flash: 0 補償


這系列的照片我都不用碗公,因為我不想在我前面弄出一個亮區域。
我沒有把我的閃燈頭擺在 45`角 ,因為這樣跳燈的角度就不正確了。


當新人父母走過走道的時候,我剛巧有時間去拍攝一張沒打閃燈的照片來做個比較。(這是專門為了這個專題拍的)

於是就得到兩張連續的照片,一張有閃燈,另一張是全部現場光。打閃燈的那張白平衡稍微調整過,另一張則是直出的。曝光設定是相同的,也沒有在 RAW 檔後製時更動曝光值。

請注意打閃燈那張 (你應該可以輕易分別) 並沒有閃燈光線的陰影,這照片看起來很自然,而且比純用自然光那張真是好到靠杯、好到跳樓、好到普天同慶渤海同歡 (原文是 a hell of a lot better )。 在運用閃燈時,是 *我* 在控制光線,而不是只有在那裏聳聳肩,只會抱怨現場光不夠好而已





如果要改善只用現場光時的影像缺陷,我會用較慢速的快門,冒人物走動模糊或是因為手震模糊的風險。不然我可能會把 ISO 硬拉高,但這樣雜訊會多。還有,現場光常常變動,使用閃燈的話我可以對最後的影像控制的更好


藉這個比較,我要好好跟那些自然光基本教義派的人嗆聲一下,你們還能說用閃燈不會大幅的提升影像品質嗎?



用慢速快門來平衡現場光與閃燈光



這篇文章中,我們會提到把閃燈的光線和現場的光線結合在一起,這樣,現場的光景就會留存在影像中,或至少現場光也可以為你的相片添加一些光彩。


有一點要先知道,在特定的範圍之內 (閃燈同步速度之內),快門速度對於閃燈光線的曝光量沒有影響。這個記住之後,我們就能了解如何使用快門來控制現場光線。

(可以記憶為,光圈控制閃燈,快門控制現場光線)


TTL 閃燈能夠根據我們給定的 ISO 值以及快門值打出正確的光,但是要記得 ISO 值與光圈設定同樣會影響到現場光線的測光與曝光 (不只影響閃燈),這時我們還可以用來控制現場光線的工具變是快門速度,要好好的掌握這個工具


把快門速度調慢,慢到現場光可以在你的影像上留下光影,你便可以留下現場的氣氛,而非用閃燈去加強。

這種技法稱為慢速快門 (dragging the shutter) 


請看看下面這兩張照片,這照片沒有照得很好,不過他們的對比說明了慢速快門的重要性。

兩張照片是分別用兩台色彩曲線都一樣的 D100 在前後幾秒間拍下的,除了縮圖之外沒有任何後製,相片都是機身直出,但是結果很不一樣。





1/15th @ F4.5 (400iso)
手動曝光 w/ Auto flash
28-70mm f2.8 AF-S



1/60th @ F5.6 (400iso)
程序曝光 w/ TTL flash
24-85mmm f2.8 - f4 D

上面的是我照的,下面則是跟我一起的另一個攝影師照的,你可以從皮膚與領口的顏色知道兩張照片其實都是正確曝光的。而差異只在於我們像機的設定不同。我用的快門速度慢的多,光圈開的也稍大,算起來,這樣我比他的背景曝光值多了 3EV,因而造成照片的差異。上面的影像看起來好很多。相同的時間,相同的景,相同的新郎,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最根本的差異是我自己選擇手動曝光設定。

我只用手動曝光,這樣我自己能決定最後的成品是不是我要的。


另一位攝影師使用程序曝光 (P mode),這樣就變成像機在替你決定曝光效果,而像機把快門速度拉得太高。因為我想要現場光留下來,所以我自己調整光圈快門,我同時也參考像機內建的曝光表的量尺,以便決定怎麼樣的曝光條件能夠留下現場的光影氣氛。


即便打燈的器具不同,不過在這個例子中決定最後成敗的關鍵原因,大部分繫於我把現場光線考慮進去而且有意識的調整我的快門速度。另外,我用的是 Quantum Q-flash 打到我後面的反光傘上面,另一個是使用機頂閃燈。


這種把快門速度放慢來留住現場光的方式就叫作慢速快門 (dragging the shutter),這種情形下拍照時你還是正常的使用相機的測光表....


不過這裡有點小技巧,你不一定就是照著測光表的數值作背景的曝光,把這個曝光值下調 1.5-2 EV ,就可以重現背景的細節,這時你要照的對象主要用閃燈來打亮



Another example: 另一個例子:





一樣,這兩張照片看起來非常不一樣,而你去看衣服領口的顏色,便會知道兩張都是正確曝光,差異還是在第二張如何讓背景光在影像中呈現。


settings for 1st image: 1/50th @ f5 @ 500 iso
settings for 2nd image: 1/20th @ f4 @ 500 iso


在這裡我要強調一下,這兩張照片並非用 Photoshop 去後製,只有用 Adobe Camera Raw 來微調白平衡,所以這樣的結果你也可以在妳的向機上做得出來,只要你在拍照前先動腦筋想一下。

把快門速度放慢,光圈打開一點,第二張影像就讓更多的現場光呈現在影像上,拍攝時背景比拍攝對象亮很多,這樣比較好,開慢速快門吃背景光的時候不用去擔心手震的問題。
(這兩張我都都把閃燈向上打跳燈)



我有看過很多攝影師在拍攝這種題材時,會給人這種建議『用 1/8 f5.6 去拍』,但是這種建議其實是在誤導,因為你可能遇到曝光條件很不一樣的場景。

快門速度的選擇,除了環境光源、以及你自己想要的效果之外,還要考慮


  • 現場光夠不夠
  • 你有沒有帶腳架,或是你的手夠不夠穩 (譯按: 你有沒有帶防手震鏡頭...)
  • 光圈搭配
  • 高 ISO 可用性,你可以拉高 ISO 吃更多現場光 (譯按: 其實現場光可能沒吃比較多,只是比較亮)
  • 你的對象、或是你自己會不會移動


這中間有許多彼此牽制的因素,你必須因著環境不同去改變,不過最後一定是值得的,充分利用現場光並且調和閃燈使用的,就是會好過只有閃燈光線的影像。  

這裡有個特別的例子,我使用慢速快門除了吃現場光以外還有一個特殊目的,就是轉動變焦環作出一種動感的效果




設備與設定: Nikon D2H; Nikon 17-35mm f2.8
1/15th @ f4 @ 800 iso /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TTL flash: -1 exp comp

快門速度、ISO 與光圈是為了要把背後的街景納入,很幸運的新人站的地方是比較暗些,這表示新人身上吃到的大多是閃燈的光,當我按下快門時,也同時轉動變焦環,從而作出光線聚焦在新人身上的感覺。

因為新人並沒有完全的佔據這個畫面 (怪醫: 這樣能看嗎...Orz),我就不依賴 TTL 閃燈的打燈,事先就把閃燈出力調低。



慢速快門FAQ:

當你又要吃現場光閃燈又要打,難道照片不會過曝嗎?

說的粗略些,這種攝影技法只有兩種場景須要考慮 (其他場景不過是這兩種組合或是過渡而已)

第一種情形,背景比你要照的對象亮,這樣你就把曝光值設的跟背景差不多,這時因為你的對象比背景要暗,如果不打閃燈他們還是會曝光不足,於是你的閃燈只是把他們打亮而已,這是最簡單的狀況。 (一般人臉黑去用閃燈補光就是這樣)

但是通常你會遇到是昏暗的場景,這時你的對象跟背景一樣亮,需要的的曝光值差不多,這時你應該自己把背景的曝光值調低大概 1.5-2 EV (請回去看本章第一個範例),這樣現場的感覺有留下來,但是不會過於喧賓奪主。而因為這時你的拍攝主體還是曝光不足的,你的閃燈剛好用來打亮他。只要這樣做,加上閃燈就不會過曝,因為你事先就把背景的曝光值拉低了

雖然攝影的環境千變萬化,但是這兩種場景的處理方法就能涵蓋全部。





用慢速快門來平衡現場光與閃燈光



單一的閃燈光線會造成硬質的光影,因為這是由一個小點放射出來的光線,要讓光線的質地變得柔緩,唯一的方法是讓發光的面積變大,而讓發光面積變大最有效的方式,是打跳燈。


如果你對著牆面打跳燈,甚至對著你身後打跳燈,那麼發光的面積從一個點變成一面牆,這期間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

對著天花板打跳燈,也可以適當的柔化光線 - 如果你打跳燈的角度正確的話。這裡我要再度強調,裝著碗公對前方 45度或是 60 度打,絕對不應該是使用閃燈的常見模式,要達到最好的跳燈效果,有幾件事情你應該先知道。


你一定記得,入射角=反射角,你應該要很清楚的知道你和被拍攝的對象隔多遠,天花板有多高,還有你的閃燈頭目前的角度。要清楚的記得而且意識到,你打閃燈的終極目標是沒有任何可以察覺的閃燈陰影



讓我們再看個例子:

 

這張範例的閃燈是打向我的左後上方的牆壁與天花板,光圈是 f2.8。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mk2
Canon 70-200mm f2.8 IS
1/100th @ f2.8 @ 640 iso

手動曝光; 評價測光

TTL flash: 0.7 exp comp


相機的設定是因為現場光的狀況,我想要收到足夠的窗戶來的光線,床邊桌上的檯燈從新娘的頭紗透射出來,我想要這檯燈亮起來但是不會亮到讓頭紗的細節爆掉。

如果檯燈的光更亮一點的話,我會把快門速度拉高一點,這樣就只能放棄窗戶來的自然光,然後用跳燈對新娘的臉補光。



如果我要讓閃燈燈頭搖擺俯仰的話,我的目的是要跳燈的方向與目標的方向相反,這種從拍攝者背後來的光會更具有方向性,造出光與影。跳燈不一定要讓打出來的光看起來很平面。你只要在心裡有入射反射的基本光學概念,那麼就簡單的多,你可以輕易的找到適合的平面,讓跳燈可以用來加強現場光,或者是作出柔緩確具有方向性的光線


左邊這張是對教堂的屋頂跳燈,原圖僅修改白平衡。 記得*不要*直打閃燈。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mk2
Canon 70-200mm f2.8 IS
1/100th @ f2.8 @ 800 iso
手動曝光; 評價測光
TTL flash: 0 exp comp
雖然天花板的高度很高,但是我把 ISO 拉高這樣便吃的到跳燈,閃燈光線還是可以讓影像整體的光亮程度提升。我事前先把曝光值設在適合現場光的設定,閃燈看起來只是輕輕留下一些痕跡。

 

 

使用機頂閃燈拍照時,大部分時間我會使用 TTL 閃燈模式來拍照 (D-TTL, i-TTL or E-TTL),使用離機閃燈時用全手動控燈會比較容易些。 (後面會再提到)

因為我都用 TTL 模式來拍照,所以我不常用到閃燈的全出力,除非我站得很遠幾乎是閃燈最長的有效距離。如果閃燈是你主要的打光來源的話,你最好不要老是站在你的閃燈的最遠有效距離,適當的用光圈和 ISO 值讓閃燈保持非全出力的狀態

打跳燈會大幅度的減弱閃燈光線的亮度,不過如果閃燈使用 Auto 模式或是 TTL 模式的話,閃燈會自動的補償這些差異 -- 如果你的閃燈能負荷的話。


我自己考慮跳燈的方向時,會考量下面這些因素

  • 哪邊有最能利用到的牆壁
  • 打哪邊的牆壁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效果



這裡我想用跳燈的光線來打亮陰暗處,所以我跳燈的方向要跟我的目標一致。

不幸的是那邊沒有現成的牆壁,所以我把燈頭朝向我背後牆壁的那個方向,這樣還是有足夠的光線去把陰影弭平,減少照片的反差。


設備與設定:
Nikon D100
Nikon 85mm f1.4
1/125th @ f1.4 @ 20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TTL flash: 0 exp comp


這個時候我需要 F1.4 的淺景深來營造畫面,我把 ISO 值拉低一些,以便讓現場光不會過亮,閃燈用 TTL 模式,蠻盡責的打亮了照片的陰暗處。




有時在戶外的夜間攝影很難打跳燈,我會把機頂閃燈打到我助理手持的一個反射傘上面,助理亦步亦趨的跟著我,我向上他就向上,向前就向前。
是啊,我就是這麼不喜歡閃燈直打。

設備與設定:
Nikon D100;
Nikon 17-35mm
f2.8 1/6th @ f4.5 @ 400 iso /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 TTL flash: 0 exp comp

這張照片還有個 RF 觸發的無線同步閃燈在畫面左邊,新人的後方,所以這不完全是單純機頂閃燈的作品,背景還有些被觸發的光線。用來拍攝的相機 (D100) 並沒有無線控制 TTL 閃燈的能力,但是即使是這樣還是無損主體曝光的量,因為 TTL 是依賴從鏡頭進來的光量來決定,所以總曝光量是有控制的。


左邊這張照片的跳燈方向還是橫過我的左肩,打向後上的牆壁與天花板。這樣我便可以模擬在那個方向有個大窗戶出來的柔軟的光線。

如果從我站的地方向上直打到天花板,這樣反射回來的光線不會像這樣那麼柔軟與平均。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mk2
Canon 24-70mm f2.8
1/125th @ f2.8 @ 400 iso
手動曝光; 矩陣測光
TTL flash: +1 exp comp






















無線 TTL 閃燈


支援使用無線 TTL 閃燈的相機能夠給你更多的便利,如果你的相機以及閃燈系統支援無線 TTL,那麼你應該去了解一下,這絕對值得你花點時間去熟習無線 TTL 的使用。

不妨去看看 Dave Black 的網站 ,他會告訴你如何用無線 TTL 閃燈作出驚人效果。他是個大行家。


我在婚禮上的無線運用只是小技巧,可以幫我照得更快一點,不過無線 TTL 的確比單機單燈作業多了許多便利。






這張範例照,我首先試照了一張,向我的右後牆壁打跳燈,結果整個看起來就是很平面,而且鏡子裡面會出現跳燈引起的大片亮光。

我隨身都帶著兩台相機,每一台上面也都有閃燈,而且這兩支閃燈都可以當作無線 TTL 的主燈或是副燈 (譯註: 除了少部分機種可以用內閃遙控之外,大部分的 DSLR 要作出無線 TTL 閃燈都必須倚靠自家閃燈的幫忙 - 常常是頂級閃燈才能當作主燈去遙控其他閃燈一起工作打光)

這時候我助理站在離我和新娘的稍遠的地方幫忙,這時候我請她拿著閃燈 (其實這個閃燈還連在機身上,所以是機身和閃燈) ,把閃燈對準新娘左上的牆壁和天花板。

我不讓自己機身上的機頂閃燈出力 ─ 只讓它遙控我助理手上的閃燈。


設備與設定:
Canon 1Dmk2N w/ 580EX
Canon 24-70mm f2.8 L
1/100th @ f5 @ 500 iso
手動曝光; 評價測光
TTL flash: +0.3 exp comp


這裡有件事要記一下,如果使用透射光罩(碗公)罩在我的閃燈前面,那樣會對我的正前方打出太多的光,造成非常人工的感覺。我在這裡使用的方法,則會讓光線看起來十分的自然 ─ 就好像是個大窗戶透出來的自然光一樣。

這張照片裡的現場光成分非常少,幾乎只有閃燈打的光而已,事實上,也只不過是一盞 580EX 打出來的光,但是結果十分完美,因為我作到這兩件事

1. 我使用跳燈,讓光線的感覺變得柔軟
2. 我使用了離機閃燈,因而使我的光線看起來更有方向性







文章連結:
《 Neil's 機頂閃燈活用技巧 part I 》
《 Neil's 機頂閃燈活用技巧 part II (完結) 》


加入網路書籤:
MyShareHemiDemiDel.icio.usfurlGoogle BookmarksYahoo! My Webtechnorati